• 70阅读
  • 0回复

多给孩子立德上的投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2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多给孩子立德上的投入
顾冰清
我做了几十年教师,从亲身的经历和经验来看,多给孩子立德上的投入,这是老师和家长不可轻视的问题,尤其在当今,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课题。
现在的孩子,学习环境越来越优越,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特别是做家长的,尤其舍得在提高孩子的智力上大力投资。有不少家长虽然经济上并不富裕,但也要倾全部积蓄,甚至是省吃俭用,来为孩子请家教,买学习机,甚至是电脑、钢琴一类的。不管孩子有没有那个艺术天赋和兴趣,也要硬逼孩子去学书画美术、声乐弹琴,并争相将孩子往各种课外学习班送。成绩好的、有学艺潜能孩子的家长乐于投资,而对那些“差生”,家长更是以焦虑的心情,急于花血本投资。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有很多的家长们在这样倾全力进行智力投资的同时,往往都忽视了对孩子成长尤关重要的立德投入。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一些城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实在令人担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偏重于子女的智力教育与投资,只有20%的家长认为德育比智力更重要。如今的许多家长非但没有给自己的子女灌输勤俭节约意识和艰苦朴素等等美德,而是一方面埋怨自己的孩子太任性,不爱学习,不肯动脑筋,不听话,不懂事,不心疼人,好吃懒做,经常撒谎;另一方面又在继续娇惯着孩子,总怕孩子饿着了冷着了。有的甚至把智力投资当万能而不去进行点点滴滴的德育教化,使孩子继续朝着不正常的方向发展,使得如今的孩子,除了缺乏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外,在前人身上曾经闪耀过光辉的诸多美德在他们身上也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这种重智力而轻德育的畸形教育现象,使人不得不担忧。
英国有一位作家说过:“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最持久的则在个人尊严上。”要使孩子成材,或者说是在智力上有超常的发挥,就要培养孩子的道德感受和个人尊严。这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对“差生”来说吧,由于人们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和不同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的个性,表现出学习成绩上的差异。这本是正常的,但也往往会给家长、老师带来很多烦恼,使家长和老师都会感到“差生”烦恼多。而要消除这种烦恼,使“差生”改观,光靠智力上的投资、条件上的优越,恐怕不能使其震动。而唯有从道德感受上,从个人尊严上去点拨迷津,激起他们的学习情感和进取精神,才能获得智力开发上的动力。俗话说:十个指头伸出有长短。中小学生还都是几岁十几岁的孩子,进步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智力接受能力有强有弱,如果一味给他们在智力上施压,那无疑是拔苗助长,欲速不达。或者过早地给他们戴上“差生”的帽子,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那不仅无助于他们智力的提高,还会有碍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很多时候,对孩子进行立德上的投入,树立他们的个人自尊,要比一味的智力投入要重要得多。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另一种现象,随着学习条件的现代化,特别是学习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当代学生的文字能力是越来越差,呈现出工具意识强化,文化素质弱化。这种负面效应的出现,也足以说明,对孩子现代化的学习投资,也应持慎重态度。也就是说,在进行智力投资和开发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立德投入和毅力开发。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希望就在他们有智能,更在他们有德能。面对初涉人世的孩子,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不妨多对他们进行一些“磨难教育”,使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为有道德素质,又有智能本领的人。这才是祖国、民族未来需要的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