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抓教育抓科技抓法制不孤村成为壮乡文明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3
第4版(要闻)
专栏:

  抓教育抓科技抓法制
不孤村成为壮乡文明村
本报南宁5月12日电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质,把农村两个文明的根基打牢?广西上林县白圩镇不孤村的经验是:重视文化教育,走“文化立村、科技兴村、法制安村、班子带村”的路子。
不孤村地处大石山下,是一个有81户人家398人的壮族山村,解放以来已有156人考上大学或中等专业学校,平均每3.52个农民中就出1名大中专学生,50岁以下的成年人没有一个是文盲,全村农民人人都会两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农业生产连续12年增产丰收,农民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385元,率先脱贫步入小康;普法考试100%及格,村里连续12年没有发生案件、连续9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村”称号。
不孤村多年来重视文化教育。早在1985年,这个村就实现了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村民覃秀兰,丈夫去世,自己拉扯3个孩子,还要侍候年老多病的婆婆。在村干部的支持下,她靠养猪、养鱼的收入,硬是送孩子上学读书,如今两个已念完了大学。前年,村民周承权存了4万多元钱,又准备好了盖新楼的砖,可这时正逢小孩念书需要钱,周承权把盖房的事搁在一边,将钱全部用在孩子的学习上。据不完全统计,1977年以来,不孤村投入教育的钱,每年都占全村农民总收入的1/4强,累计不下500万元,其中最高年份多达50万元,这对于一个地处贫困县、人口不足400的少数民族山村,无疑是笔很大的投入。
重视教育使不孤村民尊重科学、应用科学的自觉性大大加强了。村里办起了以普及政治、农科、法律、文化、人口、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学校”,每次上课,全村劳力无一缺席。多年来,村民们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种植、养殖业。1985年至今,全村每年种水稻杂交面积都在240亩左右,仅这一项,人均年收入就达500多元,成为南宁地区有名的“水稻制种之乡”。这几年,全村户均出栏生猪12头以上,种菜、养鱼也年年丰收。
对村民进行法制教育,是不孤村常抓不懈的工作。党支部、村委会、老龄协会等齐抓共管,81户人家,家家门口都挂有“遵纪守法户”光荣匾。
不孤村的文明建设能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好的带头人。共产党员、原村委主任周大荣带领全村抓教育、抓科技、抓法制,长期带病工作。今年2月17日,他倒在岗位上,为不孤村的文明建设献出最后的心血。除党支部、村委会外,不孤村还有一个被称为“村顾委”的老龄协会。村里有46位60岁以上的老人,老龄协会把他们组织起来,负责给村干部当参谋,监督小孩上学和村里的环境卫生,制止不良倾向,成为村干部的一只有力臂膀。
(罗昌爱沈桂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