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要胸中有“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3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要胸中有“数”
张黎洲
胸中有“数”,是我们党历来提倡的重要工作方法。这里说的“数”,通常指的是“情况”,包括国情、省情和地市县情况,也可以理解为数字、数据和数量的概念。一个干部,尤其是负有一定领导责任的干部,能不能做到胸中有“数”,可以反映出他在作风上是否刻意求实和深入扎实,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思想素质、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
胸中有“数”的基本要求是,在了解情况和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有基本的数量分析,掌握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在实际工作中,这可以有种种表现。比如:当我们为某项工作制定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时,便要把它分解成若干具体要求,并尽可能量化,以增强可操作性,也便于衡量其效果;当我们筹划经济建设的某个项目时,要做过细的数量分析,看看投资要多少,周期会多长,回报率有多大;当我们评估某单位的成绩时,要注意了解基本的统计数字和主要的百分比,无论竖比还是横比都要作定量比较;当我们组织精神产品生产时,要清楚有多少生产单位、多大生产能力,以及总量布局、题材结构、工作进度和市场预期;当我们从事工程技术、科学实验、经营管理一类工作时,那更要着力占有大大小小的数据,特别是那些影响和决定着质的变化的数据变化。事实说明,不论干哪项工作,不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努力做到胸中有“数”。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出毛病、不犯错误。
胸中有“数”,对于决策的科学化尤为重要。情况明,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下决心、作决策的依据和关键。所谓“情况”,有着极为广泛的内涵,包括人、事、物、地、数、史等许多方面;“数”,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同其他方面又往往交织在一起,不少重要情况和问题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要作出科学决策,应下功夫弄清客观的情况,十分重视有关的数量和数量关系。这里不妨举个例子。有家媒体报道:近十几年来,北京市平均每年新增道路一百多万平方米,而机动车由十万辆增至二百一十二万辆,自行车由八十万辆增至八百三十一万辆;就是说,北京每增加十米长的道路,便同时增加近七辆机动车和六十多辆自行车,比道路增长快十四倍和六倍。另据统计,在一个红绿灯间隔的五十秒内,一个路口通过了五十七辆小型客车,仅乘坐一百一十六人,占用道路近三百米长;而如果他们换乘公共汽车,只用一辆就够了,占用道路长度不超过十七米,两者相差十五倍以上。倘若有关部门能够参照这些数据来作出决策,便有可能找到缓解市区道路拥堵的最佳选择。客观数据对于科学决策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些领导干部,“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办法多”。这样的决策,客观性不足,随意性有余,相当危险。
胸中有“数”,对于进行生动有效的思想教育也大有裨益。眼下,有的领导干部做报告、动员、辅导,往往无的放矢,空泛抽象,只有“骨头”,没有“血肉”,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重要原因,往往是不了解实情,未掌握数据,从原则到原则。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数据,也是一种事实。它是生动的、具体的,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感,具有不容置疑和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拿出几个能说明问题的数据,往往比讲一些抽象道理更能解决问题,也更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胸中有“数”,既是重要的工作方法,又是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们的干部,应注重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掌握数据,也要学会运用数据的力量,以“数据逻辑”来向群众说话。
当然,数据要真正对科学决策和思想教育起到积极作用,那是有条件的。数据必须是客观、真实、准确的,而不是编造、夸大、歪曲的,否则,反而要导致决策失误和思想误导。某个数据说明的问题可能是多层面的,应注意了解其宏观背景和深层意蕴,力戒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同一数据,从不同角度去看,可能评价和理解不尽相同,要善于用辩证的观点作分析,力求符合实际,抓住本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下更多的功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