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构筑新的人才高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构筑新的人才高地
新华社记者罗康雄刘军
正在大步向着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迈进的上海,正面临着新的困扰:虽然全市拥有人才资源总量141万余,但高层次人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老化严重。
毋庸置疑,进入改革、开放的90年代,上海要取得更大的进展,必须构筑人才资源高地。上海市委、市政府经过理性的思考,决定把这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对待。
盘活人才“存量”
时下,上海的人才市场十分“火爆”。在日前举行的全市春季人才交流洽谈会上,4万余名应聘者接踵而至,将上海展览中心能容纳万人的大厅挤得水泄不通。市场这一无形巨手,正推动着人才资源逐步走向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区域性的人才市场——上海人才市场,与70余个区县、行业人才服务机构相衔接,形成了覆盖面很广的市场网络,信息存储常量达1.8万条左右。仅去年,人才市场已为38万人次提供应聘服务,达成意向应聘12.5万人次。
企业经营者也开始纳入市场轨道。去年以来已有170多人通过厂长经理人才公司竞争受聘厂长、经理职务。
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产业中的人才资源积压现象十分严重,去年工业、商业、建设系统组织3000名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一大批机电、仪表、纺织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区县和乡镇工业,使人才得到合理分流。
组成跨世纪人才梯队
在上海,一项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的“育人工程”,正在积极实施。一个专门培养“10类紧缺人才”的基地,承担了高级营销经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国际金融、涉外会计等26个紧缺人才项目的培训。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的“90年代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中,有27万人次参加了经济、会计、审计等专业资格考试,有97.3万人参加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一茬茬优秀人才在这片热土上涌现。
论资排辈的陈规,曾使不少有才华的中青年人才为之扼腕。针对这个问题,上海建立跨行业的专家评审库,规定中青年评委不低于15%;在工程、农业、卫生、高教、研究5大职称系列中,35岁以下优秀人才评审高级职称不受单位指标的限制。
全市和各系统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各界积极参与的、多层次人才激励机制,设立了“科技功臣”、“自然科学牡丹奖”、“科技精英”等鼓励拔尖人才奖励项目,专门奖励在科研上有突出成就的杰出人才。
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博士后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市迄今已有57个博士后流动站,两个博士后企业工作站,共招收博士后635名,留沪工作221名。
广引四方人才
一些著名经济学家预言,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移向亚太地区,上海将成为国际性人才流动的主要走廊之一。上海抓住这个机遇,加紧凝聚与吸引高层次的海外留学人员。如今,大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筑巢迎凤,吸引着四方人才。
一连7次,上海市参加国家组团或自行组团赴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慰问和招聘留学人员,在海外引起热烈反响。
筑巢迎凤,招来百鸟停枝头。目前,学成回国在上海定居工作的人数已超过1.5万人,约占全国学成回国工作留学人员总数的1/6。他们大多来自当今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其中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占72%。
引进上海经济发展紧缺的外国专家,是上海“引智工程”的重要一环。上海每年从国外引进的技术管理专家达2200余人,他们在全市的重大工程和大中型企业的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政府每年对有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颁发“白玉兰奖”。
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是时代的呼唤,大上海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精心实施着这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为下世纪再创辉煌奠定基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