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9阅读
  • 0回复

东平县5146个母亲脱贫透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9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新事瞭望

  东平县5146个母亲脱贫透视
在山东东平县大羊乡,35岁的农家妇女王彦丽做梦也没有想到,在“幸福工程”的帮助下,她家人均收入超过了2000元。据了解,1996年,通过实施“幸福工程”,这个县有5146个像王彦丽这样的贫困母亲脱了贫。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滞洪区,大片土地沙化,近20万库区群众处于欲渔不能、欲农不行的境地。加之陈旧的婚育观念,人口增长率一度高达25‰以上,在这贫穷与生育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中,受害最深的则是那些贫困母亲。
1996年3月,东平县利用“幸福工程”组委会投入的10万元,在斑鸠店、戴庙、大安山3个乡镇确定82位贫困母亲给予救助,引起轰动。然而,要救助全县1万多贫困母亲,少说也需要1000多万元,这对一个贫困县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县委、县政府领导通过分析研究,决定以“幸福工程”的投入资金作“酵母”,建立多种筹资渠道,把救助贫困母亲作为一项全社会的工作。县委书记赵传香和县长张广胜率先拿出1000元,分别买了两只小尾寒羊,送到所联系的沙河站镇贫困母亲常秀英和斑鸠店镇贫困母亲薛兆玲手中。
在县委领导干部的带动下,县乡党员干部、个体工商户都纷纷捐钱捐物,结对救助贫困母亲。
为了提高贫困母亲的生产生存能力,东平县还先后配套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在山林、果园、水面、土地承包,个体私营摊点承租等方面实行“三优”政策。针对一些贫困母亲文化素质低的状况,县里一方面建立贫困母亲夜校、“幸福工程”图书服务社等;另一方面建立跟踪帮扶机制,县乡每个部门和干部对包保的贫困母亲实行跟踪服务,重点开展送技术、送信息、送项目活动,使每个党员干部包保贫困母亲的年度目标、帮扶进度、工作措施形成一个考核链条。到去年年底,全县共为“幸福工程”筹集资金540万元,首批确定的5146个贫困母亲全部得到救助。本文开头提到的大羊乡贫困母亲王彦丽,80多岁的公公早已失去劳动能力,婆婆常年瘫痪在床,丈夫体弱多病,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全家人均收入不足500元。村里把她作为重点救助对象,给她购买了6只小尾寒羊,去年一年收入达1万余元。
据东平县“幸福工程”项目办公室统计,全县已有812名贫困母亲承包了果园,687名承包了鱼塘,795名养起了小尾寒羊或鲁西黄牛,876名贫困母亲建起了冬暖式塑料大棚和中小拱棚,有1400多名贫困母亲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去年全县被救助的5146名贫困母亲家庭中有4100多户超过全县农民平均收入水平,惠及贫困人口2万多人。
“幸福工程”在加快贫困母亲脱贫致富步伐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据统计,去年东平县有432对符合二胎生育政策的夫妇主动放弃了生育指标,一些昔日的“超生游击队”纷纷回乡务农经商,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99.4%,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山东东平县贾传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