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第二条战线的历史地位——纪念五·二○运动50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7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第二条战线的历史地位
——纪念五·二○运动50周年
金冲及
内容提要:50年前,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城市南京、上海、北平、天津等地,爆发了一场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中心口号的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毛泽东称它为“第二条战线”。
1947年前后,许多青年学生已认清蒋介石政府不但是一个独裁的一意发动内战的政府,而且是一个出卖民族权益的政府。人们郁积着的愤怒越来越多,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越来越深。
五·二○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这两个方面像水乳交融那样结合在一起。
第二条战线的出现是人心大变动的结果,又进一步促进了这种变化。它用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真面目,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大群大群过去没有参加过爱国民主运动的青年学生,摆脱了对国民党统治的幻想,卷入到这场斗争中来。第二条战线的巨大功绩,将毫无愧色地永垂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史册。
50年前,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城市南京、上海、北平、天津等地,爆发了一场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中心口号的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运动爆发后过了10天,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评论《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宣告:“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
新中国的诞生来之不易。这是亿万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取得的丰硕成果,其中包含着第二条战线的贡献。当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昂首阔步走向新世纪的历史时刻,人们不能不追念前人为此作出的业绩。
人心向背的大变动
这场迅猛地席卷祖国大地的风暴是怎么会出现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心的向背总是悄悄地起着决定作用。这种人心变动,通常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在一定条件下便加速地表现出来,创造出令人吃惊的局面。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由于它的独裁、特务横行、腐败、物价飞涨和军事大溃退,到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失尽民心。当时在华的美国记者白修德在晚年所写的《探索历史》一书中作过这样的描述:“不论你在何地进行采访,也不论你是在重庆或是在外地了解情况,结论是:政府机关、医院、军队司令部、大学、省政府等一切机构都是形同虚设,或者是行将崩溃。这种崩溃的过程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的。”
抗战胜利后的原沦陷区,情况和大后方有些不同:那里的人民刚刚摆脱亡国奴的命运,一般对国民党政府的实际情况不那么了解,对他们原来抱着相当热烈的欢迎态度。可是,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呢?国民党政府派遣大批官员到原沦陷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他们贪婪地掠夺财物,把接收变成“劫收”。物价飞涨,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官僚资本膨胀,民族工业奄奄一息,生产萎缩。各大城市街头上到处可以看到横冲直撞、酗酒滋事的美国兵和潮水般涌来的美国货。据官方的《前线日报》统计,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美国军车在上海肇事495起,死伤中国人336人。这深深地刺痛每个有民族自尊的中国人的心。人们从抱着满腔热望到陷入极端失望,只是短短几个月里的事情。
更加使人无法忍受的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团结、建设国家的善良愿望,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他们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扬言:“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即能整个解决。”他们背信弃义,一次又一次把庄严的停战协定撕毁得干干净净,把战火燃遍全国,使人们渴望和平建国的美好期待完全破灭。随着内战的扩大,特别是对解放区进攻的连遭挫败,国民党政府的军费开支激增,通货膨胀恶性发展,物价像脱缰野马般飞涨。国民党政府金融巨头张公权写道:“军事开支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1946年为60%,1947年为55%。”“到1947年12月份,上海批发物价较上年同期几乎增长了15倍。”国民经济凋敝,饥民遍野,大城市街头上到处可以看到冻饿而死的难民,劳动群众和公教人员的生活普遍陷入极度困境。国民党政府把全国各阶层人民逼到饥饿和死亡线上,因而不能不驱使人们团结起来,同他们进行拼死的斗争。这种悲惨的情景,也许是生活在今天的有些年轻人难以想象的。
这时,原在大后方的许多高等学校已陆续迁回沿海的大城市。国民党统治区学生运动的中心也从大西南转移到这些城市。1946年底到1947年初,因为美国兵在北平东单强奸北大先修班女学生,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抗议驻华美军暴行运动。这个运动遭受国民党政府的压制,但却帮助许多人认清国民党政府不但是一个独裁的一意发动内战的政府,而且是一个出卖民族权益的政府。人们郁积着的愤怒越来越多,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越来越深。
如果没有这样深刻的社会大背景,那种足以使国民党政府陷入全民包围的第二条战线是不可能出现的。即便掀起一阵浪潮,也不可能持久地发展下去。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正确的口号,在革命运动的进程中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社会发生急剧变动的时刻,一个能动员千百万人步调一致的行动口号,应当既能正确地反映群众最迫切的要求和最基本的愿望,容易被广大人群所理解和接受;又能引导他们不只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而是从这个基础出发,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把生活斗争适时地提高为政治斗争。五·二○运动最初提出的“反饥饿,反内战”正是这样的口号。
我们可以看看,当时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特别是人数众多的原来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拿青年学生来说,中央大学医学院学生在1947年5月的调查报告中,以朴素的语言指出:“学生是在饥饿中。学生每月的副食费,依然冻结在24000元的标准上,自去年12月调整过后一直没有变动。现在我们的伙食不仅看不见一滴油,吃不到一片肉,连一天两顿干饭、一顿稀饭的伙食都不能维持了。”从1947年2月到5月,物价已涨了四五倍。大学公费生每天的副食费只够买两根半油条。这是每个学生天天面对着的冷酷事实,是谁都否认不了也回避不了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教育事业已难以维持下去,更谈不上要学生安心读书了。1947年5月20日那天,在南京举行的5000多人大游行的前列,高举的横幅上写着“京沪苏杭十六专科以上学校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这种悲惨的呼声,不仅深得人心,并且在社会上博得广泛的同情。
人们在把注意力集中到反饥饿问题上时,自然会进一步思考: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答案不难找到:这是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带来的。饥饿的根源在内战,反饥饿必须反内战。因此,许多学校的学生集会上,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同意在提出反饥饿的同时增加反内战的要求。游行时,喊出了“向炮口要饭吃”的口号。5月23日,新华社时评写道:“运动广泛,是因为从群众最迫切的需要——要吃饭、要和平出发。人没有不要吃饭的,但是蒋介石今天的统治,却使中国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学生和大学教授)硬是没饭吃。人民所以没有饭吃,是因为蒋介石发动了全国大内战,破坏了全国人民所力争的和平。”“中国近代只有三次群众运动可以和今天比较,就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和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但是这三次运动中的群众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提出如此悲惨和如此普遍的反饥饿的口号,也没有公然看到人民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公然看到反动的统治者如此摇摇欲倒。这就是这次群众运动的规模气概‘为以往任何时期所未有’的真正理由。”
5月20日南京的游行队伍在向当天开幕的国民参政会请愿时,遭到国民党军警的严密封锁和毒打。消息迅速传遍全国。10多天内,60多个大中城市有几十万学生罢课,近10万学生举行示威游行,但到处遭受国民党当局的严厉镇压,使群众更加激怒起来。运动的口号,在“反饥饿、反内战”以外,又增加了“反迫害”,从而具有更鲜明的政治色彩。数量众多的原来处在中间状态的青年学生,正是从争取生存,挽救教育危机的要求开始,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地受到教育,思想上发生深刻变化,走到投身或支持革命的道路上来。这种变化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以往历次学生运动中少见的。
学生运动是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又推动着整个人民运动的继续高涨。同它相伴随的工人运动、城市贫民斗争、农村抗粮抗税抗抽丁斗争等,在各处风起云涌地展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也采取密切合作的态度,积极参加到这个运动中来。国民党政府已是四分五裂,众叛亲离,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群众运动和党的领导
五·二○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这两个方面像水乳交融那样结合在一起。
这场运动是在群众对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极端失望和愤怒的条件下发生的。茅盾在五·二○事件发生8天后说过一段中肯的话:“学生运动发生以后,就有人指为有背景。究竟学生运动有没有背景呢?我以为无论什么运动决不会凭空发生,运动之发生必有其社会的政治的原因,而一年来政治上之失尽人心,经济之崩溃,物价狂涨,内战火热,使全国人民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这一切就是学生运动发生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正是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它的领导,必须适合于群众的觉悟程度、需要和情绪,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如果脱离最大多数群众的要求,没有群众出自内心的需要,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任何力量都无法人为地制造出一场成功的群众斗争风暴来。同时,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自发的群众运动也难以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难以凝聚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团结奋斗的力量,在极端复杂的环境里一步步夺取胜利,甚至会走偏方向。这是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
对国民党统治区这场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到来,中国共产党早有预见,确定了正确的方针。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指示《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指出“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和“蒋管区人民运动的发展”这两个因素预示着中国新的人民大革命将要到来,并可能取得胜利。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的报告,第一次把它称为“第二战场”。2月28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给国民党统治区党组织的指示,写道:“蒋管区群众斗争,固然要经过一些迂回起伏,但总的趋势必然会继长增高,问题就要看我们领导的斗争策略如何,组织力量如何,以决定群众斗争增长的快慢与可否避免一些挫折。”指示接着说:“针对目前蒋的镇压政策,我们应扩大宣传,避免硬碰,争取中间分子,利用合法形式,力求从为生存而斗争的基础上,建立反卖国、反内战、反独裁与反特务恐怖的广大阵线。”3月1日,中共中央又发出指示:“相信蒋顽前线续败,人民在活不下去忍受不了的条件下,新的斗争会在为生存而奋斗的基础上增长起来。”
两个指示都强调斗争应该从“为生存而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这是适合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已经“活不下去、忍受不了”这种悲惨的实际情况的,从而为运动的开展选准了突破口。
到五·二○运动爆发前夜,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刘晓向中央报告说:由于最近物价暴涨和一连串美军侮华事件,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加紧,近月来群众斗争又复趋活跃,抗暴运动以后第二个高潮又将很快到来,5月份可能是这一新高潮的开始。“这一高潮不像抗暴带突然性,而是在开始形态是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分散的生活斗争,是生活斗争与政治相互协通、到一定时机又汇合成全面性的政治斗争,我们在思想上组织上策略上都是为着准备组织与领导这一新的高潮,把蒋区民主运动向前推进一步。”这个报告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
五·二○运动正是由上海局和各级地下党组织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动起来的。上海局对运动作了具体部署,决定首先在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中心所在的南京突破,由各地响应,并及时分析新的情况,指导运动的发展。许多共产党员挺身站在运动的前列,在群众中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说服和组织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提出并调整斗争的口号和策略,发挥了先锋和骨干作用。他们团结越来越多的群众,争取到广泛的社会同情,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使国民党政府感到焦头烂额,难以应付。
当运动发展到高潮时,不少学校通过“无限期罢课”的决议。上海局以清醒的头脑分析了当前情况,认为运动已达到预期要求,如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让罢课旷日持久下去,会使中间分子产生厌倦,而使积极分子逐渐孤立起来。这在反动势力仍占支配地位的国民党统治区是不利的。5月24日,上海局向中央的请示报告中提出:“趁我声势还浩大,上层分子已有配合,群众情绪还高涨,敌人内部对学潮政策有分歧、还未统一的时候,主动决定暂时停止罢课、一面上课一面斗争、上课与罢课带弹性的斗争策略。”这个策略得到中共中央的同意。6月间,各地学校陆续复课,把工作重点转入巩固并发展已有的成果。至此,五·二○运动胜利结束。
第二条战线的历史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1947年5月提出“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判断。
从1927年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后,在根据地和人民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国民党统治区(抗战时期还有敌伪统治区)内一直存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种群众运动,对根据地和人民军队的斗争起着有力的配合作用,但并没有把它称为“第二条战线”。为什么到1947年毛泽东提出“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呢?因为到这时才形成国民党处在全民包围之中这种局面,才足以把这条战线称为“第二条战线”。
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举行著名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指出:“政治方面,人心动向变了。蒋介石孤立起来,群众站在我们方面。”他分析道:这个问题在长时期内没有解决,内战时期我们比较孤立,抗战时期蒋介石逐渐失掉人心,我们逐渐得到人心,但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直到抗战胜利以后这一两年来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毛泽东这些分析,是对五·二○运动前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力量对比出现转折性变化所作的十分精当的分析。
第二条战线的出现是人心大变动的结果,又进一步促进了这种变化。它用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真面目,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大群大群过去没有参加过爱国民主运动的青年学生,摆脱对国民党统治的幻想,卷入到这场斗争中来。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壮大了学生中的进步力量。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和奋斗,培育并锻炼出一大批人。为数众多的当年活跃在这场斗争前列的先进分子,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知识,在全国解放后成为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中有些人至今担任着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当然,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并不是直接拿起武器来推翻反动统治。它对第一条战线的武装斗争所起的仍然是配合作用。如果没有第一条战线上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便不会有第二条战线的出现,更谈不上它的胜利了。但这种配合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千千万万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为了爱国、民主和生存,毫不畏惧地起来反对国民党政府,把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同情争取到自己方面来,使国民党政府更加众叛亲离,加速了它的土崩瓦解。这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并不断推进,国民党政府便内外交困,深深陷入全民的包围中。这就为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胜利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第二条战线的巨大功绩,将毫无愧色地永垂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史册。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它也将激励着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以饱满的热情,在前人已经开辟的道路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壮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