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演的就是我们家的事——谈《儿女情长》的感染力之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7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演的就是我们家的事
——谈《儿女情长》的感染力之谜
雷达
据说,如今是进入到了一个激情意味着肤浅,道德爱憎意味着偏激,眼泪意味着幼稚,唯有无情的冷漠和肯定“恶”的历史作用才能显出深沉的年代,然而,我们的观众却没有那么理智,看《儿女情长》这样的电视剧,他们还是禁不住流下了感动的热泪。从市井平民、工人,到干部、知识分子,乃至农民,都大受感动,笔者也曾为之落泪,而座中泣下最多者,似以中老年观众为主。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现在的电视剧多极了,但能让人看完的能有几部,而真正打动人心的又有几部?作为电视剧,《儿女情长》究竟牵动了社会生活的哪一根神经,突入了哪一片敏感领域,它在视角、构思、人物和艺术概括手段上究竟有何特色,以致把如此众多的观众紧紧吸附在荧屏之前?我注意到,观众们异口同声说的一句话是:“这个戏演的就是我们家的事。”诚哉斯言,恐怕这才是对此剧成功奥秘的最中肯的表达。
说“演的就是我们家的事”,首先因为这个剧敏锐地感应到了社会对家庭伦理题材的潜在需求,巧妙地选择了把家庭关系作为透视当代生活的窗口。事实上,多年前《渴望》的轰动,前不久《咱爸咱妈》的受到欢迎,都已透露了观众对家庭伦理戏有着特殊的钟爱。我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我们还有“家和万事兴”的古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向来极重。社会精神生活的矛盾,总要在家庭中显露,于是,通过家庭的细波微澜,往往能传递出时代的风云消息。为什么大家看《儿女情长》,都觉得是在看自己的家,甚至自己的事呢?因为此剧以极其生活化的写实风格所叙述的童氏一家,不但所住阁楼、棚户、陋室,具有典型的上海平民风,而这家人的来历也很有讲究:老工人童富昌,一辈子都支援大西北,献身边疆,多年来只有探亲假才能回上海,这在过去是很普遍的。一年年过去了,六个孩子出生了,他和老伴方秀云也就完全老了。这个家的渊源,与这座城市,与我们共和国的历史都有联系。这个家如同一个平民网络,六兄妹中,有看厕所的,开书亭的,开出租车的,还有小职员,唯有大哥童建国,小妹童建兰,似乎挣脱了原来归属的阶层,一个成了海军大校,一个是心理学的教师。试想,这个家庭,这个群体,怎么会没有典型性呢,怎么能不是为平民代言的呢?观众之所以落泪,是为平民百姓也为自身的生存而感动的啊。
说“演的就是我们家的事”,当然并不只是因为写到了家庭,而在于写出了这个家庭在时代风雨中,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其矛盾、纠葛、恩怨虽极平凡,却涉及到了当今家庭伦理道德变化和重建的大问题。就拿并非主要人物的小儿子媳妇胡巾娣来说,正是她,具有启动全剧情节的作用。看《儿女情长》,起先给人一个恶媳妇毁了一家人的生活的印象,恶媳去了,一家人又复归安宁。当时我想,这是否过于夸大了恶人个人品德的作用呢?但仔细想来,胡巾娣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她对公婆的挫辱,对缺少票子和房子的丈夫的鄙视,她的终于被台商俘获,从一个仅仅自私、贪婪者,变成了不惜出卖色相和人格的人,都与拜金、崇商和享乐主义的世风有关,这恰好表现了商品意识,金钱观念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进入家庭以后,所引起的震荡和裂变,家庭关系和结构也不能不受影响。说我们遇到了伦理危机,也许言重了,但不能不看到,在大转型时期,家庭的伦理秩序也出现了某种失范、失序现象,孝与不孝该怎样区分,该怎样对待老人,该怎样处理父子、夫妻、兄妹、婆媳之间的关系,似乎都有个重新思考和定位的问题。观众之所以时有直观自身的感受,是因为这些问题是每个人或隐或显都会遇到的。
说“演的就是我们家的事”,更在于全剧突出了“情”和“爱”的凝聚力。这个戏文化传统的根子扎得比较深,它大力展示中华文明和民族美德,大力发掘蕴藏在平民生活中的伦理诗情,努力营造一片温馨而美好的人伦风景。这是它打动人心的根本所在。随着童老伯一个跟头摔下去“中风”开始,全剧一枝一叶总关情,应该说,六兄妹都孝顺而难得,尤其是老大建国,缠绕于家国之情与父子之情,忠与孝的矛盾,表现得真切动人,写军人这么写者尚不多见。全剧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赡养和侍奉老人不是封建,而是人类的美德。剧中每个人都在寻求一种道德支撑,大姐建菊的命运就有很大概括力。她与高士达在知青时代的情债,富历史感,她与大款阿福的关系,又涉及到今天金钱与尊严的问题。当然,她的结局多少有点迎合小市民的奇遇梦,失之轻飘了。
记得《琵琶记》开场中说,“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又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倘若摈弃其封建内核,把“风化”翻成新型的伦理道德,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在今天伦理道德的建设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事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计。《儿女情长》写的是家务事、儿女情,由于它强调要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革命新传统的基础上建设新伦理和新道德,由于它呼唤美德,呼唤亲情,呼唤爱,并以之抵御某些道德沦丧的现象,遂满足了观众在这个空缺中的巨大需求,它的引起强烈共鸣是必然的。还是观众说得好,这一切都只为:“演的就是我们家的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