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庐山下长江边——青年舞蹈家刘震剪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8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庐山下长江边
——青年舞蹈家刘震剪影
元也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虽然这段话与九江无关,但当你生活在庐山下长江边的九江市时,一种同样的感慨也会油然而生。刘震,就出生在这里。
他好像庐山的儿子,几乎摸清了山上的每条小路,辨别了每片景致之间的细微差别,叫出了每处山峦溪流的雅称俗名。他也是长江之子,从小就在江水中游戏,知道江汛水情,更知道岸上的风土人情;一艘船远远驶来,他马上说出吨位、型号、吃水。
大山的高亢和险峻,大江的奔腾与绵延,养育了刘震艺术生命中的狂放、酣畅、悠远、沉雄和探寻欲。祖父师京剧齐派,父亲演梨园武生,母亲则是舞蹈与体操兼擅,这样的家庭给刘震以艺术感悟力,对美的捕捉非常敏锐。10岁进江西省艺术学校,常年的独立生活使他过早对人生怀有一种独特的认识。毕业之后,他本应该去九江歌舞团,但因为个头不足1.60米,只好留在学校。等他终于又长高了一些,便北上考入北京舞蹈学院。在学院里,他不仅技艺精熟,还喜欢阅读、思考,因而对古今作品的领悟很快,而且常有独到的见地,不人云亦云。在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他赢得一等奖,以后又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表演了独舞、双人舞、舞剧,经常以舞者的风采出现在重大的文艺演出中,被舞蹈界看好,也让许多观众认识到他在舞坛的位置。
刘震舞出的作品很多,《醉剑》、《大师兄小师妹》、《新古典英雄》、《举步维艰》、《山》、《战王与女神》、《孤芳自赏》等都曾得到一片赞扬声,其中有的舞蹈由他自己编导。行家和观众对这些作品各有偏爱,有人惊叹他那近于惊险的高难技巧,有人赞美他的飘逸与流畅,有人感慨他的恰到好处的表现,有人觉得他的艺术感觉超乎寻常,有人则对他的兴味无穷的含蓄连连叫绝。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邢志汶说他表演漂亮,内在包蕴丰富,有现代舞蹈的文化精神。安徽舞蹈家芮淑敏感触颇深:“他的有些文化理解角度我虽然一时把握不住,但他们这些新一代舞蹈家文化起点高,视野开阔,个性鲜明,追求也与众不同,不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舞人了。从他们身上能看出中国舞蹈的前景。”有的观众尤其欣赏《孤芳自赏》,认为从中看到了刘震的聪慧和灵秀之气。刘震说当自己立身于舞台时,剧场、坐椅、观众、道具,一切一切都与自己的舞姿化为一体,沉酣中只有想象的境界在高悬,不可遏制的韵律在流动。
刘震的舞蹈多指向人的心灵,用肢体语言表现心理波澜和情感价值,着重于人的生命意义的阐释。而他平时的为人处世也把情义置放在第一位。我看见他把老一代舞蹈家连搀带架一直扶上九华山;从剧场演出归来,他总是背着拎着别人的服装和道具;只要时间允许,他难得辞谢种种朋友同事同学同乡老师甚至间接的邀请,参加大小非商业性的包括慰问性的演出。
他今年下半年的日程早已排满,主演九江歌舞团的舞剧《路》;参加北京庆祝香港回归的演出;与大庆的舞蹈家王举合作,表演《霸王别姬》;赴加拿大巡演;在国际现代舞大赛中一争高低……因为实在无暇,只得推辞了韩国与香港两大舞蹈团的邀请。他清晨急匆匆走出自己的小屋,至子夜才归,练功排练演出教学,如此繁忙中仍不忘再修一门芭蕾课。去年为了去广东现代舞团学习和演出,一年内居然往还京穗20余次。他说他想要把所有门类的舞蹈都掌握到得心应手的地步,然后融会贯通,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艺术,可谓雄心勃勃。
凭刘震的智慧和功力,他肯定如愿以偿。(附图片)
(左图为刘震演出后向观众致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