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说“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1
第4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说“福”
向贤彪
每逢过年,人们听到和看到最多的当数一个“福”字。亲朋好友见面,免不了道福;飞鸿贺卡的问候,免不了祝福;就连家家户户的门联,也忘不了将大大的“福”字倒贴,引来路人“福到了”的恭贺。人们祝福、道福,是一种对吉祥安康的期盼,也是一种讴歌友情、问候亲朋的美好祝愿。
人们对幸福的期盼是一致的,但对幸福的理解,却因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而大相径庭。
古人云:“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在这里,古人把读书列为福之首,表明了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寄予的是一种完善自我、丰富精神世界的美好愿望;把乐于助人、济困好施列为福之第二,表明了中华民族善良、乐群的美德,体现了一种舍己为人、舍己为群的胸怀。这种对“福”的理解和追求,可视为一种高的境界,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今天,我们对“福”的理解和追求,有了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内涵,它应该是物质生活的富足和精神生活的丰富的完美统一。改革开放十八年,党率领全国人民大搞经济建设,目的就是在中国拔掉千年的穷根,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起来。现在,同改革开放前比一比,我们在吃、穿、住、行方面,哪一项不大大向前跨了一大步?难怪人们由衷地赞叹:“这都是托改革开放的福!”可见,幸福的内涵,是以物质条件作为基础的。饥寒交迫、缺吃少穿是无幸福可言的。
然而,在人们物质生活有了明显改观的情况下,有些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却发生了偏差。他们过分夸大物质生活在幸福内涵中的分量,而忽略和贬低幸福的其他要义。这种人正像莫泊桑的小说《俊友》中的杜洛阿一样,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只有抓紧时间尽情玩乐、享受,才算没有枉活一世,才是幸福的。有这种思想的人,必然损人利己,千方百计追求个人享受,以奢侈豪华为荣,以个人享受为乐。这种以个人享受为圆心的幸福观,不仅使得一些人道德堕落、理性泯灭,而且也严重地危及着社会和他人。
有的人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享受,甚至为此甘于牺牲自己的良心、人格;有的人有优越的条件享受,然而却甘于清贫、乐于奉献,这其中的差异皆出于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对人生追求不同。蜚声国内外的企业家鲁冠球,昔日靠打铁起家,如今已成为由17个企业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若论个人物质生活享受,他是有足够条件的。可是,鲁冠球一年到头,除了外出开会,都是每天早上7点到公司,晚上7点回家,在家吃家常饭,中午在办公室吃10元一份的盒饭。有人劝鲁冠球创业成功后何不享享福,他回答说:“我不是不懂得享福,也不是不会享福。事业的发展壮大是我最大的幸福,看书学习、不断进取是我最大的乐趣。”鲁冠球这个农民企业家,把个人的幸福和事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以事业为本,以进取为重,以奉献为乐,展示了创业者的风采,这是奉献者的幸福观。
鲁冠球是幸福的,因为他的享受观超过了个人物质生活的局限,在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中,他感受到了创业的快乐和价值,从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壮美。这种事业成功的幸福感是任何物质生活的享受所无法比拟的。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把幸福与平凡联系在一起,以自己勤劳的双手为社会创造财富又自食其力,生活看似平凡又无不充满爱意和温馨,物质生活虽不如那些大款们阔绰,但也温饱有余,而且精神愉快,这不算是幸福么?
随着牛年的到来,我们在尽情祝福、道福的时候,是否应该赋予“福”字以更深刻、隽永的内涵呢?我想套用古人之言,对福作这样的理解:“事业有成谓之福,乐于助人谓之福,无病无灾、家庭和睦谓之福,不自寻烦恼谓之福,有朋友常帮助、常提醒谓之福。”倘如此,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福到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