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走向新世纪——上海市文明小区巡礼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9
第4版(要闻)
专栏:

  走向新世纪
——上海市文明小区巡礼之三
本报记者董宏君
世纪之交,上海人的脚步每一天都不同寻常。
(一)形成一种富于现代理念的市民意识
在上海采访,有两件事印象最深。一是1993年底上海市组织了规模宏大的“百万市民看上海”活动。这一活动至今仍方兴未艾。上海人对此事的热情超乎寻常,“郊区农民看上海”、“大学生看上海”、“静安人看上海”,一发而不可收,参加人数超过百万。二是1995年6月2日,《解放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一封由许多读者来信汇编而成的公开信。信中列举了上海市公共场所常见的不文明现象,呼吁对全市市民展开行为规范教育。同日,上海市集中群众建议,提出“七不”规范,它包括市民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破坏绿化,不损坏公物,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脏话粗话。”
这两件事非同一般。因为一向“各管各”的上海人变得不那么琐琐碎碎了,他们的胸襟中不但热情地装进了大上海,而且还对自己举手投足间的不和谐也开始了自省。
林林总总的街头广告中有这样一些清新爽目的宣传栏,那是上海人的自我提示:“让上海的环境更优雅我为上海做点什么?”、“让上海的道路更畅通我为上海做点什么?”、“让上海的绿化更茂盛我为上海做点什么?”……
“我为上海做点什么”成为上海市民自觉不自觉的意识。
买一个“袋”:1982年,当一千多户居民从四面八方迁入黄浦江畔的华江小区时,也带来了许多旧家具和瓶瓶罐罐,这些用不着、丢掉又可惜的东西曾长期占据了楼组的公共部位,还有一些居民将一些不文明的陋习也带进了小区。道路上乱倒的垃圾不但让路人皱眉,华江人自己也觉得脸红。1993年,华江小区开始了脱胎换骨的转变,院墙、道路、大门、垃圾间、垃圾箱……处处都开始了整治。从此不但道路整洁、楼组清洁,绿化面积也大大增加。然而,随后实行的生活垃圾袋装化却让居民们有些疑问了:“倒垃圾还要花钱买个塑料袋?”、“垃圾还要分类装?”……
华江人最终还是买来了一个个塑料袋,也体会到了生活垃圾袋装化的好处。
添一抹绿:在人口稠密的上海,绿色已被挤得越来越少。人人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见缝插绿,支援小区“购绿、植绿、护绿”,如今已成为文明小区居民自觉的意识。当一些居民从最初对居委会干部为开展家庭“养花护绿”而送到家中的盆花不以为然,甚至你前脚“送花上门”,他后脚“请花下楼”,到自己花钱买树种树并主动地用绳子将公用绿地圈起来自觉认养、保护,从公共意识到公益心,绿阴掩映下的上海人正一步步地走向自己心灵的绿洲。
签一个名:当沈毓敏、杜阿莲两位老阿婆打扮得整整齐齐,走到静安区南京西路的“迎接香港回归加快城区文明建设万人签名”的长幅前工工整整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时,尽管那六个不起眼的小字立刻被淹没在众多的人名中间,但她们安详的神情依然透出一分主人的骄傲。她们说:“我们的小区已经是文明小区了,我们老百姓更要作文明市民。”
(二)营建具有东方文化氛围的人际关系
在每一个古老的里弄,上海人也许仍恪守着上海式的生活方式,但是,“老死不相往来”已成为历史,上海人正超越狭隘的亲情、人情等关系,走向更大的人际互动。
对于住在延吉新村三村的聋哑人陈庆斌来说,尽管上班路途很遥远,多年来他却极少迟到。为什么?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准时的“闹钟”——楼组长李桂英,不论酷暑严寒,每天早上6点她都要爬上四楼叫醒陈庆斌。
而每当晨光初洒车水马龙的街头,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的几位老妈妈就已准时来到25路、77路、28路车站,她们把一个个下车的盲人搀扶着送进位于海州路的上海低压电器五厂。然后,这些老妈妈才回到胡家宅居委去上班。9年来,她们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过。
在上海,互帮互助,扶贫济困成为广大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市民主动到市福利院领养孤儿,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吸引了130多万人参加,而上海各界为“希望工程”捐款已使贫困地区上万的失学儿童返回校园,并使2000多名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大学生获得了资助。
住在闸北区大宁路街道上工小区350弄31号楼的居民,即便是全家外出,也不必担心家里可能发生“意外”。因为这个楼组内早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谁家出差前,都把自家钥匙留在楼组内。那个夏末秋初的早晨,一夜的暴雨使住在一楼的余教授很不安稳。细心的他突然发现房间的内墙顶有流下的水迹,立即断定,“不好,楼上漏水”。他连去了数家,发现问题出在三楼潘家。潘家全家外出,好在留下房门钥匙,进屋一看:屋内已是“水漫金山”,原来是淤积的泥沙将落水管的口堵住了。疏通了水管之后,大家又帮着潘家排水、通风、擦干家具。
这里的居民都说,我们关了门是一个个“小家”,开了门就是个“大家”。而楼组内不管处理什么事情,还真像一个大家庭。前两年,楼内电力不足,每到夏季,各家都自觉错开时间轮流使用空调。有一年夏天,501室有产妇“坐月子”,对门502室的金家不仅停用了空调,还将电热淋浴器临时改成煤气淋浴器。
真情换真情,真心恋真心。在上海住房依然被居民视为生活中头等大事的今天,徐汇区田林街道却有一户居民,仅仅因为他不愿意离开这个小区而宁可放弃一套单位调配给他面积更大的住房;一个已搬离小区多年的居民,却依旧年年回来宴请她曾生活过的小区中所有的古稀老人和孤寡老人;一个新搬入这个小区的单亲家庭居民,儿子失明,自己又被检查出患了癌症,尽管她在外区的同胞手足劝她调房子到他们身边去,她却坚持生活在这个小区。她说:这里就是我家……
(三)构筑一个公共的家园
1994年初冬,随着天气转冷,举办了一年的外滩广场音乐会的主办单位先后传出信息,将于11月底暂别观众,等到第二年春天再与观众见面。新世纪广场音乐会还精心准备了一台“暂别音乐会”,然而观众的热情却使“暂别音乐会”欲“别”不能,主办者不得不再次加演。上海人对广场文化的钟情由此可见一斑。
外滩陈毅塑像前,舞台与浦江两岸的建筑相连,东方明珠和外滩璀璨的灯光辉映。这里已不知流淌过多少激昂、优美的音符:第一个外国民间音乐团体——美国加州大学管乐团的美国古典和现代吹奏乐,温婉动人的中国江南丝竹音乐会,民族音乐精品音乐会以及规模空前的“百架钢琴大联奏”……
广场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成为上海这个大都市的文化标志,也是市民文化追求、文明程度的折射。定期举办的各类格调高雅的文艺活动成为外滩广场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有以展示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军营文化成果为主的“外滩音乐会”,有以专业音乐团体演出为主的新世纪广场音乐会,也有以青少年艺术爱好者参与为主的“黄浦艺苑”。一场广场音乐会的演出,至少拥有数千名观众,他们有的或坐或站地在人群中侧耳细听,有的在人群外轻轻地踱着步子。每次演出时不但秩序井然,甚至一些市民明知晚上七点半才开始演出,五点多就来到广场坐等,并主动帮主办者搬椅子、搬器材。市外贸公司的从宪敏女士对记者说,“每次有外国朋友来,我都要在周末带他们到广场感受一下这里音乐会的气氛,因为这里有上海人对音乐的理解与热爱……”
上海人的休闲生活里已不再仅有卡拉OK、歌舞厅,洒满音乐的外滩成为上海市民精神生活的一方乐土。
当上海交响乐团首次将“贝多芬”请到广场,在这里演奏了整部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的时候,随着结尾段——C大调和弦长达几十小节的轰鸣,广场上一片寂静的人群忽然以近乎同样强壮饱满的掌声闯入了乐曲,此时,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嵌进了满怀信心的上海人面向未来的意志与行动。
人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上海人将成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坚实的基石。上海人的脚步正轻叩着新世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