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美国的历史周期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6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美国的历史周期说
黄晴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观中,周期说颇有市场,如“500年必有王者兴”,如“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一治一乱”,等等。近来,美国也出了一套历史周期说,这就是尼尔·豪和威廉·施特劳斯合写的新著——“第四次转折:关于美国的预言”(以下简称《预言》)。
“预言”一书认为,美国历史大约以每80年为一个周期,美国的历史即由“革命周期”,“内战周期”,“强国周期”,“千年之交周期”组成。而每个周期内均包含4个不同的时期,或称4次“转折”,每一时期的持续时间约20年。
作者把一个历史周期内的4次转折命名为“高潮”期,“觉醒”期,“涣散”期和“危机”期。在“高潮”期,一切欣欣向荣,各种社会机构变得更有力量,个人自由意识则逐渐弱化。如二战后至60年代初的美国。在“觉醒”期,社会秩序受到具有新思想和新价值观的人的挑战,如60年代末的学生暴乱到80年代初的纳税人抗议。在“涣散”期,社会变得不景气,个人自由意识增强,而各种社会机构日益衰弱。作者认为,美国目前正处于“涣散”期的中期,再过10年,美国将进入第四次转折,即“危机”期,这是一个可能持续到21世纪20年代的政治动荡时期。
作者在书中颇有一些饶有兴味的说法,例如,他认为,每逢第三次转折,即在所谓“涣散”期内,美国人都赞颂自由和个人自由,同时也为社会分裂,暴力蔓延和日益加速的经济和技术变革而烦恼。国家失去了外在威胁的对抗目标,公众的集体目的感很快消失,文化冲突日益激烈,政治语言粗俗化,土生居民的保护主义倾向强化,各种社会机构似乎难以为继,不安情绪弥散……
美国近年的一些情况似乎也印证了作者的叙述。前两年的辛普森案审判中,人们的种族情感显然压倒了法律意识,社会的肤色分裂凸现。近年来,美国人已不再自信地宣扬“文化熔炉”,而更多地说起“文化拼盘”和“文化冲突”。美国的两党政治化为国会与行政当局的顶牛,导致若干政府机构的几度停摆。种种限制移民的法案出台,反映了老移民对新移民的对立情绪上升和保护主义倾向。城市空心化和破败现象,暴力和犯罪现象,文化粗鄙化现象,股市飙升导致的金融泡沫现象和投机现象……凡此种种,都不免给社会带来隐忧和不安。
一个值得注意之处是,作者认为“涣散”期的特点是个人自由意识增强,而各种社会机构日益衰弱,这对崇尚个人自由并认为政府是一种必需之邪恶的美国人来说,多少是和主流价值唱了反调。把个人自由意识增强和社会涣散之间的关系说成是互为因果关系,这几乎是在意识形态上动摇美国“国本”的说法,也许,这正是美国“涣散”期内精神涣散的一种表现。今年以来,美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批判”自由资本主义的小轰动,而且是资本家“批判”资本主义,不失为一种耐人寻味的“奇谈怪论”。
《预言》的作者认为,美国历史上80年的一个周期和一个长寿者的寿命相合,而20年的一个转折时期恰为一代人的时期。新一代的政治领导人(即婴儿潮的一代人)出生于危机之后,生长于娇惯之中,成年时反叛体制,中年后成为自以为是的文化斗士,老年后原则性极强,把社会引向一场新的危机。这一类说法似与中国古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有暗合之处。唐代名臣魏征曾向唐太宗发过类似的议论说:“久安之民骄逸,骄逸则难治,离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看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文化常常讲述同样的故事,即人与历史周期的故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