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吉卜赛寻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6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吉卜赛寻踪
蒋本良
跨越百年时空的长河,普希金以炽热的恋情讴歌茨冈人的诗句,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雨果笔下那吉卜赛女郎妩媚迷人的舞姿,仍生动地在我们眼前闪现。茨冈人,或者吉卜赛人,这个昔日美妙的流浪民族,今天的景况怎样了?
天涯萍踪处处的茨冈人,游荡不定的长长马帮和氏族群体的大片帐篷宿营地,今天已经很少见到了。但是,仍可偶尔相遇。
在罗马尼亚东南方,在汽车川流如注的公路近旁的茵茵绿草原上,蓦地显现出一大群灰黑色尖塔般的物体,鳞次栉比地高高耸立在原野上。这就是茨冈人的帐篷宿营地,经过长年烟熏火燎、风吹雨打,白布帐篷已经被时光涂染成了黑灰色。
如果凑巧,在川流不息的公路上也可偶尔邂逅茨冈人。他们坐在满载男女老少的长长的大篷汽车上,吃喝住行不用发愁,衣食物品一应俱全。
茨冈民族是一个习俗特别的民族。今天,这个1000年前从印度北部出发不断向西迁徙的民族,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它有多种不同的名称,世界上恐怕还没有别的民族,有如此不同的名称。最初来到西欧时,曾被误认为是从埃及来的,因而从“埃及”的英文发音而得名“吉卜赛人”。东欧和俄罗斯这一带,都叫他们“茨冈人”(茨冈语为“男子汉”的意思)。而他们自己却自称为“罗姆人”。今天,虽然大部分茨冈人已放弃当年乘大篷车飘泊流浪的生活,但一部分人仍保持着这种古老的习俗,只不过把大篷马车改成了大篷汽车。据说,今天茨冈人最多的地方,是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官方统计是41万人,但罗马尼亚民族委员会的负责人说,实际数目至少在百万以上。因为茨冈人流动大,确切人数难以统计;另外茨冈人社会地位低,许多人不愿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是一个饱经苦难、正在经历历史性变迁的民族。他们是15世纪作为役奴被带到欧洲来的,被剥夺了受教育、拥有土地的权利,成为被损害、被侮辱的社会阶层。茨冈人几乎成了小偷、乞丐的同义词。直到19世纪他们才得到解放,允许拥有土地。今天,茨冈人正在新生。我们看到了相当一批经商致富的茨冈人。我们访问茨冈人聚居的地方,迎接我们的有手持家用摄像机的茨冈姑娘。有些罗马尼亚的茨冈人还积极参政,公开以“罗姆人”(茨冈人)命名组成政党。茨冈人已经结束了没有自己文字的历史,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大学里还出现了茨冈教授。
能歌善舞、多才多艺、酷爱自由流浪,是茨冈人最大的特点,曾经引来诗人们竞相为之奉献爱慕赞颂之词。今天,经过百年沧桑,茨冈人世传的歌舞才华又有了新的发挥。当年只是家庭传艺、街头卖艺的茨冈舞女,今天组成了专业艺术团体,在现代舞台献艺,舞姿更加绚烂多彩。在黑海边康斯坦察的国际民族艺术节上,茨冈歌舞团的风采使观众如痴如醉。茨冈姑娘的大花裙舞出各式各样的旋转图案:单圆形、螺旋形,还有连环形;抖动着的腰肢向后翻仰直到地面;情绪节奏时而舒缓柔情,时而欢快热烈。茨冈小伙子剽悍雄壮的腾跳、拍打和欢叫,更陡地使全场沸腾到了顶点。在莫斯科组织的茨冈人世界联欢节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茨冈艺术精英荟萃一堂。在这里,我们看到茨冈舞从世界艺术宝库中汲取营养,在传统的民族舞蹈基干上添进了许多新的枝叶,变得更加葱郁茂盛:有来自俄罗斯舞的地上旋转、西班牙舞的嗒板、美洲舞的踢踏、阿拉伯舞的肚皮舞……前苏联功勋演员、茨冈舞蹈艺术家瓦仑丁娜告诉我,她曾出访世界60多个国家,拍了十多部电影,今天她是摩尔多瓦广播电视台的茨冈语节目主持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