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瞧,这些老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6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瞧,这些老人们
编者按:去年11月8日,本版在“重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栏题下刊登了两篇来稿,其中一篇题为《9号楼“自然楼长”转正》,写的是河北邯郸市展览路二号院9号楼选举楼长、争创文明楼的事。今天这里发表的《瞧,这些老人们》,让我们看到了“展二院”离退休老同志在带头搞好楼道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心情更加舒畅。他们抛却失落,牢记责任,发挥潜能,使人生的晚年再次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一个活动室阵阵暖人风
河北邯郸市展览路二号院(以下简称“展二院”)是个地市、县处级干部聚集的家属院。近几年离退休干部越来越多,他们在职时日理万机,退下来一身轻松,强烈的反差,使一些人产生了失落感。自从1991年把院内废弃的自行车棚改建为老干部活动室后,来参加活动的老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老干部活动室规定每周一三五为活动日,可差不多每天都有人光顾,周三的学习日更是雷打不动。参加学习的有市委机关的,更多的是其他单位的;有原市级县级干部,也有科级干部;有“展二院”内的,还有院外的。住市建设银行家属院的杜济生去过好几个活动室,最后选定这儿,每次拄着拐杖步行20多分钟赶来。这里没有级别的区分,只有老张老李,老刘老王,老人们神情欢愉,思想活跃。这儿是老干部娱乐活动的场所,更是信息集散地和感情交流站。
共同的活动,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增进了感情。原先不认识的熟悉了,单元楼房一家一户的隔膜也不见了。过去走路低着头,见面点个头,谁也不管谁的事,如今串门问寒暖,有事大家帮。谁家夫妻不和,父子母女有矛盾,首先找活动室的人来调解。哪个遇到工资待遇、补助等政策性问题,活动室的老头们会主动帮忙到有关部门询问,并协助解决。
一群老干部栋栋文明楼
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展二院”9号楼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如果没有活动室几位老干部的积极努力,也就没有9号楼的文明风貌。李志安、刘思耀、张希谷、李振亚等人是活动室的重要成员,更是9号楼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推动者。目前邯郸市许多楼院都在学9号楼,如何把9号楼的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下去,成为几位住在9号楼的老干部时常讨论的话题。李志安、刘思耀等人组织订立了文明公约,开展了各种文体活动。黑板报“九栋之声”坚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表扬好人好事,是9号楼的文明窗口。为了出好黑板报,30多年前当过教员的张希谷,又拿起了久违的粉笔。每周一期,每期1000多字,一期都不落下。
组织文娱活动,对于长年搞党务行政工作的老干部来说,真是个难事,很多人一辈子没登过舞台。可没人带头文明楼难活跃。李振亚自己编写快板书,又动员自己的老伴和其他几位老干部的老伴一起上台演出活报剧。老干部有的老两口同登台,有的独唱独奏,很快楼内上至80岁的老人、下到3岁的娃娃都踊跃上台表演,文娱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活动室里9号楼的话题多起来,5号楼的张志高沉不住气了。“9号楼成了文明楼,5号楼也不能落后。”他打扫楼道,整治院落环境,走家串户发动大家参与。他与程希曾等几位离退休干部商订文明守则,挨家挨户征求意见。还找来水泥沙土抹了块黑板,办起了“五栋快报”。在他的带动下,楼内各户也积极行动起来,楼院卫生天天搞,邻里间相互帮助。11号楼也在岳邦林、翟玉慧等几位老干部带动下行动起来。“展二院”创建文明楼蔚然成风。
一队通讯员颗颗不老心
原邯郸市直机关工委书记李振亚退休后,觉得还应尽点责任,看到老干部刘思耀、王志常年坚持打扫楼院卫生,带领大家锻炼身体,就拿起写惯公文的笔写新闻稿。几经周折,《9号楼前四季春》、《闲不住的老人》等稿在邯郸晚报上发表。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他还自费参加了邯郸晚报的新闻写作培训班。后来,一篇篇颂扬文明新事的稿件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等报纸上发表,9号楼也从此出名了。
离休干部李登云也参加了新闻写作培训班,不管社会现象、家庭琐事,觉得可以写稿的,就和老伴讨论如何开头,怎样结尾。后来女儿也禁不住加入进来,一家三口成了供稿迷。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劲头,从去年9月到年底,从未写过新闻稿的他,竟然在邯郸晚报等报纸发稿40多篇。
岳邦林、程希曾这些多年为报纸撰稿的老通讯员,退休后时间充裕,撰稿的热情更高涨了。曾是新闻单位直接领导的张希谷当了报社的通讯员。年近八旬的杜济生老人撰稿的积极性也不亚于别人。
“展二院”老干部所做的事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善事”,营造了一种热烈、和谐、向上的氛围,让人感到温暖亲切,激发人们奋发进取。愿这股热潮在更多的楼院涌动。
河北邯郸晚报孙玉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