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争市场当先争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9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争市场当先争人才
吴绮敏
近年来,东南亚企业悄然出现了一个新的投资趋势——走向西方市场,收购欧美企业。比如,马来西亚的质子汽车厂最近收购了英国的汽车厂家;韩国大宇集团有意收购法国的汤姆森多媒体公司;泰国的正大集团也正在谋求向美国进军。
分析家们认为,东南亚企业的这些举措主要是想获取尖端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
东南亚经济活力虽在全球风光多年,但其技术底蕴尚欠缺,经济效益往往出自于低价格。如欲在国际市场上真正具有竞争实力,则须加大技术含量。
东南亚国家对自己的技术力量不足已有感觉,一些国际和地区的经济、劳工组织也发出了警告。目前,大部分亚洲国家都缺少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普通技术人员。有报道说,马来西亚每年能培养出5700名工程师,然而每年的实际需要量是1万名。印度尼西亚人力部最近估计,本国当前至少缺4.5万名技工,对培训的需求是其目前具有的培训能力的20倍。在越南,不少企业不得不雇用外国专业人员来维持正常的运行。在同样缺乏人才的菲律宾,工程技术人员大量涌向他国赚取更高的薪金,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人才的培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人才不足就无法大力开发先进技术,发展后劲不足,阻碍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此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凭借这些年雄厚的经济积累,放眼发达国家的市场,以求收购一些有价值的企业,拿他人的技术来应急,倒也不失为一个良策。这不仅使其在技术方面获利,而且也可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然而,这种做法并非长远之策。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使自身具备创新能力才是根本大计。正如亚洲开发银行近日发布的《亚洲发展展望》报告所说,“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依赖引进技术而非革新是十分明智的。然而,随着经济赶上来,本国的革新能力就变得更重要了”。
技术领先的欧美企业大多不会坐等东南亚企业来收编,因此若想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就必须有些过人的东西。纵观世界著名的大型企业,无一不有坚实的技术力量做后盾。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不知给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提供过多少技术支持,同时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西方很多大型实业集团都有这样的研究机构,这种经验颇有借鉴意义。西方人招揽了众多东方的贤能之才,为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东方人来说是很耐人寻味的。亚洲企业如能大量吸引世界上出类拔萃的人才,充实自身的技术队伍,也许会在市场竞争中更多几分胜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