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转变观念天地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0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转变观念天地宽
刘玉辉
随着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推进,就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分流出来的富余人员的再就业,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它被视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难点之一,仿佛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关口。于是乎,唉声叹气、一筹莫展者有之,黯然神伤、不思进取者有之,一些人甚至悲观失望、怨天尤人、无所作为。
其实,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特别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组织实施了再就业工程,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各地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情况来看,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禁忌和不适应,是影响当前就业和再就业的最大障碍,也是人们感到就业难的主要根源之一。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条重要启示:顺利实施再就业工程,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一要转变“等待政府安排”的观念。一些人总认为,政府给自己安排就业是天经地义的,自己去求职谋业等于去当“打工仔”,觉得脸上无光。实际上,这种想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市场经济从不同情弱者,也不理会坐等安排者的抱怨,却常常以丰厚的回报去奖赏那些敢于并善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面对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必须树立路要自己走、业靠个人创的观念,勇敢地迎接挑战,善于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真正抓住机遇,闯出一片新天地。
二要转变“铁饭碗”可靠的观念。许多长期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同志总认为,国有企业有国家兜底,医疗、养老有保障。因此,有些人下岗待业了,还是墨守着“铁饭碗”稳当的观念,两眼盯着国有企业不放,把再就业的指向仍放在国有企业上。这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观念。因为“岗位的灵光”在市场机制面前已黯然失色,市场机制只承认符合价值规律要求的生产劳动,并以等价交换的方式给那些为市场为社会创造真实价值、提供财富者以等量的价值补偿。这是市场机制的合理性和生命力之所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岗位不过是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场所而已,劳动者在为社会为他人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补偿和报酬,从而既满足劳动者个人的谋生需要,又满足社会上的广泛需求。只要有社会需求、有市场认同、能创造价值,这种劳动及从事劳动的岗位不论其属于何种所有制企业,就都是可靠的、有保障的;相反,有些国有企业也会因经营不善而被淘汰,国家也不可能为这些职工兜底。因此,打破狭隘眼界,面向所有的就业岗位找出路,就一定能走出闪光的人生之路、创业之路。
三要转变一业定终身、不愿改行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水平和容量是由社会的有效需求决定的。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我国当前存在的就业难的症结,不在于需求不足,而在于一些人在选择再就业的职业时,总是把眼睛盯在自己过去干过的职业上,缺乏跨行业就业的长远眼光,结果造成了“数人盯住一个饭碗争饭吃”的现象。这正是造成“住在河边没水喝”,甚至“背靠金山要饭吃”的根源所在。在一些大中城市,一方面有许多富余人员无业可就、许多职工下岗待业;另一方面却又有许多工作没人去干。倒是许多来自外地农村的青年人,从事着城里人看不上眼、却是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修车补鞋、货物搬运、拆房建楼、垃圾清扫、蔬菜贩卖、废旧收购等工作。他们既给自己谋得了生路,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其中的不少人还成为备受社会欢迎和尊敬的劳动模范。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阶段,有许多社会消费和需求领域尚待开发,因而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广泛而巨大的。黑龙江、河南等省的煤矿和森工等危困行业的下岗职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或弃城进乡,或退“二”进“三”,在发展第三产业和农业生产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为发展经济贡献了力量。大量事实说明,只要转变观念,直面现实,自信自立,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就一定能够赢得大干事业的宽广天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