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三任支书坚持不懈二十四年钎声不断立屯人凿出翻身路告别穷与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0
第1版(要闻)
专栏:

  三任支书坚持不懈二十四年钎声不断
立屯人凿出翻身路告别穷与昧
本报南宁5月19日电记者郑盛丰报道:险恶的自然环境似乎已注定壮乡山村广西天等县驮堪乡道念村立屯只能永远贫穷。但立屯三任党支书却凭着“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带领全屯群众坚决改写了自身的命运。他们耗时24年,举全屯之力,凿通一条通向外界的石山隧道,从而将贫困连同愚昧及封闭一起,变成对往昔的回忆。
5月16日,当立屯三任支书中的两位,用他们握惯钢钎的粗糙双手,第一次握起扩音话筒,在首府南宁举行的广西扶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大会上,向1000多名各界人士讲述他们不屈不挠、团结一心向贫困抗争的经历时,立屯人赢得了全场长时间的掌声。
四面石山环立、状如锅底与外界天然断隔的立屯,缺地缺水缺交通,缺粮缺钱缺媳妇(没姑娘肯嫁进来),唯一不缺的是艰难与贫穷。长期以来,这个山窝屯对现代文明十分陌生,最熟悉也最需要的是国家的返销和救济。
首先想尝试改变这种“弯腰苦熬”状况的,是立屯的共产党人。1973年,从部队复员回屯被选为屯里首任党支书的赵德清,在党支部会上响亮提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能坐等国家养;要用自力更生的愚公精神,彻底改变立屯的贫穷和落后!
就从那一年的2月6日起,屯里党支部成员带头卖鸡卖豆,捐钱捐物,换成铁锤、钢钎和炸药,以党员为骨干,共有21名青壮年组成的立屯开山凿道突击队,向石山也是向贫困宣战了。为确保成功,立屯党支部作出决定:今后不管谁当支部书记,都要带领群众一任接一任干下去。
自那以来,立屯先后换了三任党支部书记,屯里生产方式也已由“集体记分”变为承包到户。但体制变而心不散,立屯人凿山开道的钎声、锤声和放炮声,始终没有中断过。1984年7月,长460米、高宽各2米的石山隧道凿通,通行兼排涝,从此立屯免除了洪涝之患。1986年,赵维能担任党支书,隧道进行了拓宽和加高。1989年,农世英担任党支书,钢钎与铁锤始终没放下来。
到今年3月7日,立屯这条拓宽到4.6米、加高为4米的石山隧道,终于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全部铺上水泥。5吨大卡车可以在这条横贯山腹的宽大隧道中通行无阻。过去从屯中翻山外出需2个多小时,现在,从隧道穿出只须10多分钟。路通车通信息通,立屯与外界联在一起了。
历时24年,立屯人打钝2000多条钢钎,燃掉3.2万根蜡烛,用坏336支电筒,报废462辆人力车。
现代文明终于走进曾经与世隔绝的立屯。立屯有了路,便利了村民保土整地、发展种养。199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元,人均有粮超过200公斤;1/3的农户率先盖起了钢筋水泥房;屯中新建了小学,更有县城大客车穿过山洞直接到屯中;外屯的姑娘也乐意嫁进立屯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