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祝强:智搏人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0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人物画廊

  祝强:智搏人生
本报记者余继军
很难想象,站在面前的这位壮汉就是那个因拥有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而名噪江南的祝强。他快人快语,大笑说:“我是生长在南方的‘北方汉子’。不过,要没有这个身板,恐怕也撑不起我这个大脑袋了。”
事实正相反,是他的头脑和智慧撑起了他这个科海商潮中的弄潮儿。
1985年,当第一次“下海”的浪潮风起云涌时,蜗居在浙南山区缙云县的祝强毅然砸掉了国有棉纺厂的“铁饭碗”,揣着借来的700元钱承包了县城东文具厂。在这里,23岁的祝强愣是凭着自己聪慧的头脑,发明了多项实用技术,并很快将它们转化成了商品。短短几年间,祝强的名声大了起来,腰包也鼓了起来。于是,这个从来就不甘寂寞的小伙子把眼光转向了山外的世界。
1992年初,祝强在杭州投资几百万元建起了自己的科研生产基地杭州祝强专利实业有限公司。公司的名字很平常,在祝强却很有些讲究:“科技加实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也将是我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此时的他已不满足于实用技术发明,爱琢磨的天性使他对医学科学产生了兴趣。
探寻医学科学,说起来有些玄妙,可最初的契机却来自祝强的父亲。祝强的父亲有20多年的高血压病史,去药铺替父亲抓药,是祝强童年时三天两头的“必修课”,有时还得依照民间偏方,到野外山上去采挖草药,可父亲的病症却一直没有减轻。“父亲的病是我探寻生命科学的最初动力。”祝强说。
可是,真正促使祝强坚定直面高血压的挑战的人,却是一个名叫张方根的农民。几年前,甘肃人张方根怀揣着乡亲们东拼西凑来的数万元钱来杭州买“祝强”豆奶机。连日的劳累,使张方根多年的高血压犯了。为了省钱,也是为了早日抚慰乡亲们急欲脱贫的心,张方根硬是颤颤巍巍地登上了西去的列车。祝强的心被刺痛了,他郑重宣布:公司的下一主攻目标是高血压。
中国传统的经络穴位学引起了祝强的注意。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作为人体经络末梢的穴位是脏腑机能状态的信息输出点。现代医学研究则发现,人体经络及穴位是人体生物电的通路,高血压患者的电流高于健康人。根据这一原理,祝强“别出心裁”地将人体比作“电池”,如能让人体的生物电在某种导体中通过,将异常的高电位与电流自动地定时定量地释放,就肯定能降低血压。
思路既定,第一只降压仪很快研制出来,祝强选定的第一个使用者便是自己的父亲。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祝强连夜赶回老家。连接、调试,10分钟之后,父亲的血压下降了。小试成功,祝强品味到了从未有过的欣慰。
祝强乘胜推进。经临床试用,“祝强”降压仪的有效率较高,浙江省医药管理局颁发了生产许可证。于是,在1996年阳光灿烂的秋季,祝强带着他的降压仪,闯进了人们的视野。
面对接踵而至的成功,眼前的这位汉子并未陶醉。刚从美国国际针灸东方医学学术讨论会上获得论文金奖归来的祝强,怎么也忘不了当地华人的热切目光,他说:出国一趟,才知道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为天下人谋事”的做人原则,又驱使他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异域他乡。
(人物速写罗雪村)(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