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双向的“希望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0
第12版(副刊)
专栏:创作札记

  双向的“希望工程”
鹿松林
由海南电视台刘光中编剧、导演的电视剧《河这边,河那边的孩子》,通过城里孩子洋洋和山里孩子山娃在大山里相遇后所发生的一个个寻常小故事,给我们提示了一个目前令人不得不注意的课题:这就是希望工程的双向性。
记得两年前,全国少先队员展开了“手拉手”活动,中宣部的一位领导同志对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手拉手活动中,一个城里的孩子同一个农村的孩子在一起写作业,农村的孩子看见城里的孩子面前放了一块有弹性的、有香味的东西,便拿起来看着,又放入口中咬。城里孩子抬头一看,惊异地叫:“你干吗吃橡皮?”农村孩子一听也惊异,忙问:“什么叫橡皮?”城里孩子听农村孩子这样一问更惊异了,又问:“连橡皮都不懂,我问你,你作业写错了怎么办?”农村孩子盯着城里孩子认真地说:“为了爱惜作业本,我从来都不写错作业。”农村孩子的话,感动了城里孩子。城里孩子的父母后来反映说,农村孩子走后,孩子用零花钱买了很多作业本和橡皮送给农村孩子。从此他们的孩子做作业也认真起来,其他不良习惯也改好了。听了这个很平常的故事,引起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琢磨。都市和乡村不同环境成长的孩子应该相互补充什么?我渐渐领悟到,希望工程是让更多乡村里失学的孩子们上学去,让他们学习文化,而抓好城里孩子德育、智育和人品教育也是我们希望工程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出于这种思考,萌发了策划创作这部少儿电视剧的初衷。过去在处理这样题材的时候,常会落进这样的老套路:往往是褒奖一方,或贬责一方。要么,推崇山娃的纯朴、憨厚,要么,指责城里孩子的怯弱、娇气;要么推崇城里人的聪明、才智,要么指责山里娃的狭隘、保守,较多带有鲜明的理性教化目的。《河这边,河那边的孩子》却不想走此“老路”,而是想另辟“蹊径”,赋予这一题材以更新的文化内涵:山娃这个山里长大的孩子,大自然铸造了他纯朴善良,艰苦耐劳,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但是由于环境的限定他没有上过学,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洋洋呢,这个城里长大的孩子,他有知识懂科学,接受能力强,他知道牛有四个胃,他懂得说彩虹不是龙王吸水,这是洋洋的优势。但是由于从小娇生惯养,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他又好逸恶劳,狭隘自私,爱占小便宜。这样山娃和洋洋各有其长处,也各有其不足。他们之间被一条河无情地隔开。这条河,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河,它既是社会的,也是经济的,既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孩子们都企盼着,向往着,在这条河上架起一条通往对方的“桥”,这“桥”便是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融合成的五彩桥。让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生活特征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相遇。让他们在交往中相撞,在交往相撞中渐渐地了解了对方,又重新认识了自我,两者的形象通过互补又都逐步得到了完善,他们手拉手、肩并肩地共同迈向更加璀璨的现代文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