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文化宝地走河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17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历史足迹

  文化宝地走河东
本报记者刘伟
阳春三月,我去了晋南。
晋南的运城地区两面濒临黄河,与陕西、河南隔河相望,史称“河东”。从地图看,运城地区状似心脏,为黄河文化发祥之地,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帝出舜、尧,相有裴度、司马光;名将关羽、薛仁贵,文豪荀况、柳宗元。仅凭“河东”二字,便可掂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甸甸的分量。
寻找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意深远,境界雄阔,成为写景抒情的千古绝唱。
我国有四大名楼,湖北黄鹤楼因崔颢《黄鹤楼》诗而闻名,湖南岳阳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令登楼者莫不生忧天下之心;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景则非江西滕王阁莫属。而最脍炙人口的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岁月悠悠千余载,曾登楼赋诗作文者远逝,余下的楼阁几经沧桑。岳阳楼有幸保存完好,滕王阁和黄鹤楼得以重新修复,鹳雀楼呢?
那天,丽日当空,我驱车出永济市,去蒲州城旧址,寻访鹳雀楼。
站在一座荒草丛生的土岗,只见蒲州古城原址上,只有十来座青色的砖瓦平房,仅剩的一截城门楼,门洞已被乱砖堵塞。远处起伏的土埂,间或有较整齐的豁口,依稀可辨是早年间的城墙。同行的运城地区通讯组长范晋宏指着南边一片林木稀疏的河滩说,曾经名冠天下的鹳雀楼旧址就在那里,不过,楼早已被黄河冲毁。
鹳雀楼为北周守将宇文护所建,因常有鹳雀飞临并栖于楼檐之下而得名。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黄河泛滥,河床经常改道。鹳雀楼当然难逃冲毁的浩劫。运城地委宣传部长王大高告诉我,地区已把修复鹳雀楼当做一件大事,楼址选在原蒲津古渡的河滩上。这些年,黄河已得到很好治理。以往荒芜的黄河滩涂已开始造福人民。
鹳雀楼虽已荡然无存,但它却作为心胸开朗、追求理想的一个象征,一种人格宽容的魅力,深深植入人心。想中华民族每一黄髫童子,咿呀学语背诗,哪一个不是从“白日依山尽”开始的呢?
普救寺里觅《西厢》
自从有了唐人元稹的传奇《会真记》,张生、莺莺便成了中国民间爱情故事中最有人情味的角色。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使这个非凡的爱情故事更加动人心魄。普救寺也因之声名远播海内外。
普救寺坐落在一个高坡上,突兀的“莺莺塔”格外引人注目。山寺下是一个房舍密集的村子,早先的村名已被人遗忘,现在人们把这个百十来户人家的村子称作“西厢村”。这个村子近几年开发黄河滩涂,以种植芦笋闻名,村民也富了起来。坐在寺门前摆摊的老汉,乡音浓重地谈起张生、莺莺,眉飞色舞,像是发生在自个儿村里的故事。
进了山门,随长长的沙岩石台阶,走进普救寺。我在西藏呆过很多年,熟悉寺庙的氛围,立刻觉得少了钟鼓梵唱。
山西有两座名塔,晋北为应县的木塔,晋南便是普救寺的舍利塔。塔高13层,青砖构造,当地人称为“莺莺塔”。应县木塔是辽代原构,其建筑价值自不必说。莺莺塔令人称奇之处在于其“蛙鸣”回声效果。距塔20米远,有一裸露的岩石,石上有凹,用砖石叩击,塔上便传出蛙鸣声。我试着用石击几下,果然“呱呱”蛙鸣声清晰入耳。
寂静的关帝庙
武圣关羽,河东人。建于河东解州的关帝庙因而为普天下关帝庙之最。
解州关帝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进前院,穿过牌坊、君子亭、三义阁,再到位于中轴线的主殿崇宁殿。此殿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因宋徽宗敕封关羽“崇宁真君”而得名。殿前26根石雕盘龙柱雕刻精美,与山东曲阜孔庙殿前的盘龙柱相比,更有一种逼人的英武之气。后院主建筑为三重檐、二层的春秋楼,两侧为刀楼和印楼。春秋楼内塑有关羽拈美髯夜读《春秋》像。
昨夜一场春雨,空气清新,院内松柏、冬青苍翠,青砖地面湿漉漉的,显得特别干净。楼宇亭阁重重叠叠的关帝庙内,游人稀少。一打听,为推动当地的旅游业,运城地区这几年每年在夏季都要举行“关公文化节”。节日期间游人倒是很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华人也来关公故里,朝拜“财神爷”。但节日一过,来这里的游人便稀少起来。
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的运城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却不容人乐观。走在游客稀少的关帝庙,总觉得旅游资源丰富的运城地区,在做法上欠缺点什么。我希望运城人的观念能够再开放一些,加强对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的宣传,再投点资,修好路,维修好关公故里的关庙、关祠、关冢,把“三关”连成一片,那样,就可以形成颇有气势的旅游风景区。(附图片)
《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刘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