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市场报连续刊登“三夏前夕问农机”三篇报道农业机械化要突破“瓶颈”制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1
第2版(经济)
专栏:

  市场报连续刊登“三夏前夕问农机”三篇报道
农业机械化要突破“瓶颈”制约
本报讯“三夏”来临之际,农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又成为农民关注的热点。如何保证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就此问题,近日市场报连续发表了记者程国慧采写的“‘三夏’前夕问农机”一组分析报道。这组文章分析指出,从目前的现实看,提高农机产品质量、完善农机售后服务,尽快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当务之急。
《农机“新三包”呼之欲出》一文分析指出,虽然早在1981年6月1日,原农业机械部就颁布实施了《农业机械包修、包换、包退试行办法实施细则》,加之后来颁布实施的《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农机产品品种、技术标准,还是操作使用的范围、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先涉及农机的“三包”规定显然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就此,文章指出,有关部门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紧研究制定农机新“三包”规定已刻不容缓。
农机“三包”规定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到农户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市场报在《首季滑落非饱和》这篇文章中指出,今年一季度全国国有农机公司系统农机产品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6%,亏损面高达75.5%,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机市场已经饱和。在前两年农机持续热销的大背景下,农机市场出现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有农机生产和流通企业即便遇到暂时的困难,只要在产品质量和结构调整上下功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会获得相应丰厚的回报。农业兴则农机热,农机市场的结构调整,实际孕育着更多的市场机会。
市场报在《突破“瓶颈”制约》一文中指出,目前大量的农机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不高和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成为制约农业机械化的“瓶颈”。而眼下我国确有一批质量、技术性能都不错的农机产品,但由于价格较高,买者寥寥。文章就此指出,解决好农机产品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的矛盾成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一环。要解决好这一矛盾,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益,以刺激和带动农机产品的消费。文章还指出,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农机化科技研究推广体系,成为推进农业机械化不容忽视的一环。文章最后指出,农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要以使用为中心,厂家和销售商要以用户为中心。只有如此,我国农机热销势头才会持续下去,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才会加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