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得之不易探因由——丰收启示录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2
第2版(经济)
专栏:

  得之不易探因由
——丰收启示录之二
本报记者江夏
1995年和1996年,我国粮食总产的历史最高纪录连连刷新,人们紧皱了几年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进入90年代的前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但粮食产量却呈徘徊状态。从1990—1994年的5年之间,只有一年冲上4500亿公斤大关,次年便又令人沮丧地回落到4400多亿公斤。而最近两年粮食产量的持续大幅度增长,给我们带来了鼓舞人心的信息,这可能标志着我国的粮食生产正在走出徘徊的阴影,稳步迈上新的台阶,其意义确实非比寻常。
丰收到手,粮食入仓,人们开始探究连年增产的原因。增产的原因当然不只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缺了哪一样,丰收都会大打折扣。不可否认,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天。丰收,固然少不了天公作美,但也不是坐等风调雨顺就能轻易到手的。如果把近几年农业发展的片断连缀起来观察,就会发现,连年丰收绝非偶然。在丰收的背后,凝结着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展开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壮观图景。
中央连续5年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全党统一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
1993年前后,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苗头:工业高速发展,农业却受到冷落,出现徘徊。农业比较利益下降,农村的土地、资金大量流向非农产业。耕地撂荒、收购农副产品打“白条”的情形屡见不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挫伤。在不少地方,农业的事往往排不上位置。从全国看,工农业发展不协调的情况日益严重。
事实上,当时我们已经面临着一系列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国家加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还是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怎样才能保证在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农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增长?
1993年10月,党中央在关键时刻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会议的规格之高是空前的。中央政治局的全体常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各省市自治区的一把手齐集北京,共商全面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之大计。会议形成了共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农业,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同时特别强调,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农业应该受到国家的保护,各级领导都要经常关注和亲自指导农村工作,各行各业都要关心和支持农业。
这次会议,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全国重新认识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转折点。此后,中央年年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且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综合配套,全国上下一心,行动一致,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迅即启动。
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加强了对农业的领导,“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实施,使各项支农措施真正有了着落
就在1993年,中央成立了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党和国家领导人频频深入各地农村调查研究,田间地头、农家小院越来越多地看到各级干部忙碌的身影。特别是“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实行,使地方行政长官对于平衡本地农副产品市场供求,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和更大的主动权,对于调动地方种粮的积极性、落实各项支农措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无论到哪一省市、哪一县,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省长、市长、县长的联系点、示范方,人们会清楚地告诉你,领导们一年之内来过多少趟,解决了什么问题。
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农业搞得怎么样,与当地领导重视不重视,抓得紧不紧,大有关系。广东的情况就很有说服力。这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到1993年粮食生产已经连续3年出现滑坡,有些基层干部甚至认为,“有钱就有粮”、“消灭粮食就是成绩”,这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警觉。1994年,省里痛下决心,层层立下军令状,一定要打翻身仗。他们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兴办商品粮基地,建立粮食工作考评制度,开展创高产活动,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动用地方财力对粮食收购实行价外补贴,当年就遏制住了粮食滑坡的趋势,并连续3年增产,总产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保证了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
多条投入渠道,加大了支农的力度,并且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对农业是不是真的重视,是不是真的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最终还要看对农业的投入增加了没有,增加了多少。
资金紧缺,一向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而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加速发展的时期,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为加强宏观调控,当时正在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但是中央的指导思想很明确,钱再紧,也不能紧了农业。宁肯暂时少上几个工业项目,也要保证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无论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还是银行信贷资金的分配,都按照向农业倾斜的原则,调整了结构,加大了支农的力度,并且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近几年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拨款用于农业的部分逐年增长,特别是新增的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拨款中用于农业和农用工业的比例增长得更快,1994年为22%,1995年为40%,1996年则达到60%。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近年来也大幅度增加。1990—1993年,国家财政直接用于农业的支出平均每年递增12.9%,而1994—1996年,年平均递增速度达到16.8%,与此同时,财政部门还调整支农资金的使用结构,适当集中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兴农、抗灾救灾以及农业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
国家银行近年间每年安排的新增贷款总规模中,用于农业的部分不低于10%,农贷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国家银行贷款总规模的增幅。同时从1994年开始,设立了每年10亿元的“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和65亿元的“粮棉大县发展经济”专项贴息贷款,一定5年不变。3年来,已累计发放这两项贷款223.8亿元,支持了1.3万多个有关项目。
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保护农民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着手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说千道万,能否真正把农业搞上去,归根结底要看农民的利益是否有保障,只有农民的心气儿顺了,他们才会有兴趣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地里的投入,接受新技术,下大气力精耕细作。
有一个时期,农民普遍反映:粮食定购价格偏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种地不划算,种种不合理负担太重,农民难以承受。针对这“一低一高一重”的问题,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
1994年和1996年,国家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格,使粮食综合平均定购价提高了近一倍。据国家农调总队统计,1995年,农民仅仅因粮食提价一项,人均增收约60元,占当年增收数的20%。1996年,粮食提价的信息公布之后,2亿多农户一番合计之后作出了选择: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8亿亩,比上年增加了3000多万亩,是近年来增加最多的。据测算,在去年增产的235亿公斤粮食中,约有1/3是播种面积增加的直接结果。
针对化肥价格上涨过猛的情况,国家一方面帮助化肥企业协调资金、能源、原料,开足马力增加生产,另一方面组织进口,缓解供求紧张的状况,同时着手整顿化肥流通秩序,减少中间环节,打击假冒伪劣。到1996年,化肥的产量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价格猛涨的势头也得到遏制,涨幅明显回落。
对农民反映强烈的负担过重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开大会,连续发文件,三令五申,严禁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派出执法检查组,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并把对一些典型案件的查办情况公告全国,让党和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家喻户晓。
此外,为了让农民安心种田,放心投入,宣布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成立农业发展银行,集中管理过去分散在几家专业银行的农村政策性信贷资金,确保政策性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应;大幅度增加扶贫资金,动员全党全国开展扶贫攻坚,这些都是深得民心之举。
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迭起,科技成果大面积转化为生产力
针对宝贵的耕地资源被乱占滥用的实际情况,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对基本农田的划定、保护、监督和管理作出了规定。到1994年底,全国已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总书记、总理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多次过问耕地保护问题。
199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各地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个冬春就投入资金300多亿元,年平均投入水平比1980年以来的十几年高50%;农民踊跃投工投劳,最高峰时,全国各地同一天有1亿多人在水利工地上流大汗。许多人感叹,这样的场面已经多年没见过了。据了解,两年时间,平均每个冬春新增加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4000多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000多万亩,效益十分可观。
更令人振奋的莫过于农业科技的遍地开花、广结硕果。近几年,不少地方设立了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农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下村入户,小麦良种统供包衣、水稻的旱育稀植和抛秧、玉米地膜覆盖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得到迅速推广。记者曾在不同场合听农业专家兴奋地谈起这些农业技术的神奇效果。仅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两项技术,就能增加亩产百十斤。去年早稻育秧期间,遇到了10年未见的恶劣天气,幸亏旱育秧技术救了驾,综合运用各种配套技术的结果,早稻增产17.9亿公斤。据有关部门测算,去年粮食增产的总量中,有38%左右是科技含量提高的结果。人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科技怎么样转化为金灿灿的丰收。
有了农业发展环境的全面改善,有了好政策、人努力、天帮忙的成功组合,才有了今天得之不易的丰收。回头看看这几年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丰收”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毋庸讳言,农业目前仍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还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但是经过几番跌打碰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思路也愈益清晰。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和农产品储备调节体系正在摸索中不断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经在局部取得经验,总体方案正在酝酿之中。尤其是各地蓬勃兴起的农业产业化浪潮,预示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新飞跃。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把农民的利益放在心里,坚持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深化改革,农业必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粮食的稳定增长就不会只是一年两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