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并不遥远的精神——读长篇纪实文学《延安女性风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06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并不遥远的精神
——读长篇纪实文学《延安女性风景》
雷达
在我最近读过的书中,《延安女性风景》(蒋巍、雪扬合著,作家出版社出版)是很使我受到震动的一本。它的出版正值纪念长征60周年,这本书虽然主要不写长征,但它的人物或者刚刚经历了长征,或者在长征后的陕北开始了她们的崭新生活,于是,从根本上说,此书与长征精神——中国革命精神的象征,真是一脉相承,它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极其独特而光彩的一页,大大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革命的艰辛、曲折、悲壮的历程及其丰厚的精神传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它所记述的是大批知识女性投奔延安,投身革命的事,这些女性穿越了革命和战争的风云,以非凡的勇毅改写着中国妇女的历史命运,因而此书对于研究妇女运动史也很有帮助。
但这本书并不同于一般讲革命传统的作品,它的人物、事迹、角度和意味,甚为独特。它完全是写女性的,以“延安女大”的同学为核心,辐射开来,写了几十名我们不大了解的各色各样革命女性,这里有豪门闺秀,将门之后,侨商之女,草原女杰,女大学生,女童工,抗婚者,童养媳……她们从祖国各个封闭的角落,从生活的最深处走出来,走向了抗战的烽火前线,其中的特别著名者我们虽曾听说过,但对其私人生活知之甚少,更没有想到从妇女解放的角度去了解她们,所以,此书又是可以称为一部鲜为人知的女性秘史的。
这本书显然也不是那种为历史而写历史的书,作者的创作激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现实而燃起的。他们说:“在歌舞升平的年代,钢与火能叫生命振奋。”我们无法断定,它的作者们是否因愤慨于今天现实中享乐主义,商品拜物教,实利主义的流行而选择了这一题材,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作品是有强烈针对性的,至少包含着对理想精神和殉道精神的热切呼唤。无可否认,在物质主义颇为盛行,商品意识四处渗透,社会风尚看重金钱,讲究消费和享受的氛围中来看《延安女性风景》,令人顿生隔世之感。书中的人物对精神理想追求的纯粹程度,在今天虽不能说没有,但毕竟罕见,整个看来,女主人公们与今天的距离似乎是太遥远了。也许正是这种距离感产生了强烈的美感,产生了对于作者的巨大吸引力。在两位作者眼中,一方面是女性、花季、青春,另一方面是战火、残酷、毁灭,遂使惋惜与无悔交织,决绝与诗意共生,这些女性不啻用她们宝贵的生命染成了一幅奇异而壮丽的风景。它,并不遥远,它的人物的精神追求,对于当代人来说,恰恰是最饥渴地需要着的。试想,家资巨万的豪门闺秀突然不告而别,穿上草鞋向着大西北去了,大军阀的女儿忽然剃了光头,向着战火纷飞的前线去了,高等学府的女才子忽然告别课堂,向着青纱帐去了……这是怎样地匪夷所思啊,这是需要怎样的决心和刚毅啊,没有伟大的献身理想和爱国热情来支撑,来鼓舞,是不可想象的,而这些女性如此地义无反顾,也才显示了人之为人的高贵和伟大。这难道不正是我们的民族今天最需要的精神吗?
我们还注意到,这本书与大量描写革命先辈的书的一个突出的区别是,它虽然也从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但着眼点放在了妇女解放问题上,或者说,它是以个人的解放切入了妇女解放的主题,而不是仅仅把个人作为政治历史事件的注脚。此书的每章每节都是从一个个女性独特的性格、命运出发的,这就使它带有生活自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它超越了一般的政治意义的解释。过去也有不少作品描写投身革命的妇女,但大多着眼于共同的政治要求,性别差异不明显,这本书突出了妇女问题的特殊性,女性所负荷的特有的重担,以及女性要逸出历史所规定的道路所要克服的困难之大。应该看到,这些女性的毅然投奔革命,其意义既有特定的政治历史内容,同时也具有妇女解放的意义。这后一种意义曾长期被我们忽略了。在《延安女性风景》里,如张琴秋、郭霁云、乌兰、黎侠、杨汉秀等人,她们的走上疆场,都带有反抗女性既定命运的意义。我感到,此书似乎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妇女曾反抗族权、夫权、父权、神权等绳索的束缚,迈出过历史性的一步,而抗战前后,大批女性走向革命和战争,其所作所为,并非妇女解放运动的中断,而是它的质的飞跃,是极大的升华。我们只要想一想杨汉秀的故事,想一想这个大军阀杨森的侄女,那冲出豪门的勇气,那不惜以性命来维护尊严的决心,以及把自身作为一个女性的解放与全民族的解放结合起来的胸怀,就不难理解其中的深意了。
这本书的另一优点是,不唱虚幻的颂歌,不回避苦难——包括我们自身的失误所造成的苦难,也没有只截取主人公们意气风发的一段,隐去某些人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而是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文风,注意了历史的相对完整性,注意到革命历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遂使其感染力不但未被削弱,反而有所加强。我们甚至可以说,书中许多人物的历史也就是我们革命历史道路的缩影。张琴秋的一生,难道不值得我们唏嘘再三吗?在她身上,错误路线的打击特别集中。郭霁云、阎明诗等人的坎坷不也格外令人深思吗?这似乎提醒我们,妇女的解放不可能脱离整个革命事业的发展而单独完成。
两位作者注意描写女主人公们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使全书弥漫着浓厚的抒情色彩,但太注重抒发,会妨碍剖析的深刻,太富于跳跃性,会给人切割得过于零碎的感觉。如果这本书多少给人文胜于质,情胜于理的感觉,大约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我还是欣赏本书作者宝贵的激情,我愿用本书的结尾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当今天的男孩和女孩欢笑着,牵着风筝跑过林阴道,跑过绿草地,请别忘记,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坐在旁边的长椅上,充满爱意地注视着你们呢。”
她们的刚烈给了悲壮的历史。
她们的爱心全部留给了我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