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研究分配法的“工人理论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1
第10版(文化)
专栏:

  研究分配法的“工人理论家”
于力王述举
走进本溪钢铁公司矿山机修厂田志华的家,让人不由得感慨,两间屋子,四壁萧然。一张双人床、两盏白炽灯、一个旧沙发、一台黑白电视机、一个写字台,就是这个家庭的所有家当。而写字台上堆成小山似的书和杂志,散乱摊放的稿子,却显示出主人精神世界的富有。
只读过6年书的田志华,早在1972年19岁当车工时,就组织青年工人成立了马列主义业余学习小组。他腾出自家小屋供大家学习用,并自费2000多元购买书籍。《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列宁选集》等经典著作都被他啃下来了。读完辽宁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函授课程,他写下了百万字的读书笔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把研究的目标集中在按劳分配的专题上,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动力机制问题。1989年夏天,田志华背着厚厚的一摞书稿第八次来到北京,找到了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并经他介绍去找赵履宽。赵履宽是中国劳动工资研究会会长。经他提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主持下召开研讨会,专家们认为田志华的著作尝试解决按劳分配原则的可操作性问题,很有实用价值。专家们亲切地把他的研究称作“田氏分配法”。
田志华撰写的《社会主义工业企业按劳分配方法》一书终于出版了。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洪为该书题词。1990年1月,在马洪建议下,田志华写了关于分配问题的调查报告,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江泽民、李鹏、薄一波等作了重要批示。田志华倍受鼓舞,决心再用6年时间完成对全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及管理对策的调查和研究。
在调研中,经费极为困难,他住的是地下室旅馆和火车站,吃的是方便面和咸菜。每到一地,不仅要跑企业,还要跑科研院所和党政机关。为了使理论上的方案具备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他还跑到几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试点操作。没有人知道田志华走了多少路,仅知道他外出调研用过的火车票足足装了一面袋子;也没有人知道田志华花费了多少心血,仅知道他为了完成企管调研竟借债高达10万元。辛勤耕耘结下了丰硕果实,他在中央、省、市报纸及有关理论刊物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及调研报告。本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召开大会,授予田志华“现代产权经济学学科带头人”称号。
他到北京经常住地下旅馆,服务员几乎都认识他。有一次,服务员告诉旅客,那吃方便面写论文的年轻人又来了。合肥精密铸造厂的陈正虎等人一齐拥到田志华的房间,把他的住宿费和饭费都代交了,并买来一大堆水果、饼干和罐头,让他讲分配法。正是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使他那有些瘦弱的躯体内燃烧着永不熄灭的追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