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人生的新起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4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下岗职工的故事

  人生的新起点
本报记者肖荻
当“孩子王”,并且当弱智孩子的“妈妈”兼教师,可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然而,下岗女工孙惠萍却勇敢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且在这一岗位上成为天津市再就业明星。请看——
孙惠萍下岗前后也曾苦恼万般。那时她才35岁,刚因肠穿孔、胆结石做了两次大手术。企业不景气,吃饭就医这两大难题重重地压在她头上。她搞过裁剪,推销过罐头,喂养过蝎子、蜗牛、哈白兔,在赔赔赚赚里,一个色彩斑斓的梦涌上心头:她的老本行是厂幼儿园管理工作,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使她生活充实。在区教师进修学校幼教专业学习后,更使她强化了自己的事业心:我不能这样东闯西撞。下岗不失志,我何不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家中一角空间办一个弱智儿童学前班,圆自己的幼教梦呢?
万事开头难。起初虽然只有3个弱智孩子,但被小脑瘫痪、多动症、孤独症、语言障碍折磨得冥顽不灵,四处求医无效成为父母严重心病的这些孩子,不是砸桌椅、凿墙皮就是抠瓷砖、捅电扇、尿床尿被,折腾得孙惠萍筋疲力尽。但只要一看到孩子家长那无限企盼的眼神,孙惠萍的精神儿就又抖擞起来。有一个叫刘健的孩子一夜就要叫床五六次,他爷爷临死时还喊着孙子的名字千叮咛万嘱咐:“一定得把他抚养成人啊!”强烈的同情心使孙惠萍忘掉疲累:我宁可付出十分苦,也要为家长减少一分难!我要用自己的双手为弱智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知识就是力量。她根据多年从实践和学习中领悟的儿童心理学、生理卫生保健等专业知识,结合对弱智儿童行为规律的观察,逐步总结出一套因人而异,一个孩子一套教案的特殊教学法。8岁的男孩高斌见生人就哭,一哭几个钟头。孙惠萍就天天领他出门多接触人、多见世面。小脑瘫痪的希超8岁了仍不识数不会穿衣服,她就手把手教,早晚足有上千次。这两个孩子经一年多训练有了显著转变,不久全都顺利考上了启智学校。春节时家长带高斌来看孙老师,孩子进门亲亲热热喊“妈妈”,还给她唱了一首英语歌曲。高斌笑了,家长笑了,孙惠萍的眼泪却在笑意中夺眶而出……
只有她自己清楚,训练这些弱智儿童不仅是擦屎洗尿,就连10以内的加减法,都要培训到十次、百次、千次、万次。这份辛苦,不是常能被人理解的。
斗转星移。当弱智儿童家长在别处花费数万元徒劳而返,却在这里给孩子找到了灵气,当一些下岗工人在这里受到减、免费用培训自己的弱智儿,当市总工会授予孙惠萍“先进个人”称号时,人们终于带着深深的敬佩注目孙惠萍:这位看似柔弱的下岗女工有着何等顽强的生命力啊!
孙惠萍将她创办的“弱智儿童训练班”名之为“圆梦”,如今,她真的好梦成真。忆及往事,她感慨万端:“下岗并不可怕。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新起点。只要把自己的择业标准,定位在社会需要的坐标上,脚踏实地,乐于奉献,我们的生命就会放出光辉!”(附图片)
孙惠萍与孩子们在一起。盛茂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