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古籍延年富阳纸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4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古籍延年富阳纸贵
本报记者袁亚平
清悠悠的富春江,横贯浙江省富阳市全境,满江流淌的仿佛都是文化。汉代的高士严子陵,唐代的大书法家孙过庭,现代的文学家郁达夫,随一脉秀水,润世代文章。
墨香逸在夏日的江边。记者循着墨香,踏进了绿树掩映、清流相伴的华宝斋古籍书社。这里是全国唯一从造纸到制版、印刷、装订生产影印线装古籍的专业企业。车间里,印刷机隆隆滚动,吐出一张张墨迹清晰的宣纸来。工场上,青年女工在装订一册册影印古籍,忙得没时间抬头说话。
磁青绢面,一函五册。一函为唐诗,一函为宋词,一函为元曲。古朴典雅,尽显线装古籍的独特韵味。
“这精选的唐诗、宋词、元曲,每函各600套,是我们为迎接香港回归专门制作的礼品书。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先生,专门作序呢!”华宝斋董事长、总经理蒋放年满脸喜气。
序,竖排右起:“浙东自古为人文渊薮。富阳蒋君放年者,今之有心人也。……值此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实属弘扬民族文化之时。君特发为宏愿,聘请名家选印唐诗、宋词、元曲各为一函,以纪念此百年不遇之盛事。其志可嘉,而厥功则非可以时日计也。”
手抚影印线装古籍,似乎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息的脉搏。当蒋放年述说从一根毛竹变成线装古籍的生产工艺时,记者从心中泛起敬意。
自宋代以来,富阳农民一直有造土纸的手艺。蒋放年自小耳濡目染,对家乡土法造纸术晓知大概。1983年,蒋放年筹措资金,搭起工棚,砌上晒纸的铁板,办起了富阳古籍造纸厂。
毛竹造纸,至少要经过16道工序:砟竹、砍青、削竹、拷白、浸坯、断料……千辛万苦,反复试验,蒋放年造出了一种特殊的古籍宣纸,洁白平匀,富有弹性,着墨力强,拉强性好,宣纸垂直悬挂,要到3227米才会断。
背着这种创新的古籍宣纸,蒋放年到了北京。当时,正值国家全面开展整理古籍时,大批古籍需要影印保存。正为古籍而操心的李一氓,见到这种古籍宣纸,十分高兴,当即挥毫题写了“富阳古籍宣纸厂”。
这种出自富阳的古籍宣纸,质地柔软,不易虫蛀,不易老化,被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定为古籍整理专用纸,被人民文学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中华书局广为影印古籍。
蒋放年戏称自己:“没文化的人来办文化。”只读过小学、农民出身的他,对文化却有着天生的痴迷。1988年,他又创办了富阳古籍印刷厂。他带着技术攻关小组,先仿石印,再照相制版,又电子分色,用现代印刷技术替代线装古籍传统石印方法,使影印的古籍达到或接近原书效果。
在陈列室,玻璃柜里摆满了函装的影印古籍。其中,磁青绢面的《弘一大师手写金刚经》,在第五届世界印刷代表大会上荣获“印刷精品奖”。《十竹斋书画谱》、《百花诗笺谱》,套色达12种至15种之多。仿制的《四库全书选粹》等,酷似原书又胜似原书,得到中央领导、专家学者和出版社的高度赞誉。
“我的工厂由一根毛竹进去,到精美的线装书出来,这在中国,恐怕世界上也独此一家。现在,我们宣纸厂一年生产古籍宣纸260多吨,印刷厂一年影印古籍线装本60多万册,至今已影印各类古籍百多种,500多万册。事业的成功,是我人生最大的享受。”蒋放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墙上挂满了名家书写的条幅。沙孟海先生生前赞曰:“蔡伦伟业,沈括高风。”版本学家顾廷龙叹之:“古籍延年,富阳纸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