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鼓王的恋军情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4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鼓王的恋军情结
王者东李占民
张新民的名字是伴着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东亚运动会、天津世乒赛开幕式的鼓声“灌”进人们耳朵里的。作为威风锣鼓队总导演,他手握中华第一鼓的令旗,被当之无愧地尊为中国鼓坛的准泰斗、宗师。他“弟子五千”、“桃李遍神州”,麾下的50多支鼓队,最令他感到骄傲的是十支军旅鼓队。如今,威风锣鼓已成为军营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也奏响了双拥共建中精神文明建设新的乐章。
张新民老人是威风锣鼓队的发祥地——山西临汾的著名锣鼓艺术家,他与军人的“恋情”,是缘于战士们对民间艺术的执著向往。有一年早春,他乘坐南疆某部的越野吉普向戈壁深处的营房驶去,离团部还有5里地时,远远地他便看到了两条长蛇般的欢迎队伍。那天,久旱的大戈壁普降细雨,寒风冷雨中,战士们已等候一个多小时,用军人最崇高的礼节迎接鼓王。久经“世面”、宠辱不惊的张老握着一个小战士的手热泪盈眶。他感到戈壁虽然荒芜贫瘠,却挡不住战士们对文化娱乐的渴望,透过被打湿的清一色的军装,他感受着战士们纯朴的情怀,感受着民间艺术与圣洁心灵的对话。泪眼模糊的霎时,他心里闪出一道亮光:军营正是威风锣鼓生长的高天厚土,也是这门民间艺术的归宿。
威风锣鼓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军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最早用于原始氏族部落的出征壮行、交锋对阵。的确,威风锣鼓正以群众参与性强、通俗易学和威武雄壮的艺术感染力走进军营为基层战士所接受。全军范围的“军营之声”被“中华第一鼓”敲得红红火火。在最适合这门民间艺术生长的绿色热土上,从首都北京的武警总队到西北边陲的新疆某炮团,张新民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了朵朵奇葩。他培养一支,成熟一支,无论是团级小队,还是大单位的百人大队,都能在驻地打得响。这些年来,张新民的“军中子弟队”在全国性的大型庆典中频频亮相献艺,并在民间艺术大赛中屡屡夺冠。
张老为人谦逊平和,但每当谈起他的子弟兵们却是津津乐道,兴奋不已。年事已高的他仍思维敏捷,能准确地说出每支鼓队的建制、特色,细到每一个鼓手的细微动作。
去年夏季,笔者在长春装甲兵技术学校的草坪上见到鼓王的时候,他正手把令旗操演《尧王点兵》的曲牌。令旗挥处,鼓声如雷,他俨然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时而挥舞鼓槌、生龙活虎、闪转腾挪,动作老到熟练,浑然天成,一招一式里透着大家风范;时而和学员们交流切磋,笑声有如铜钟,丝毫看不出已是年逾六旬的老人。
张老没有“腕”们的高傲,没有“星”们的矜持,他同战士们排练的时候很投入地扮演着连长或指导员的角色。排练《尧王点兵》的时候,320人的阵容是继亚运会之后的首家大队,曲牌编排结构复杂,队形合成难度大。顶着喷火的烈日、炙热的暑气,一练就是一个上午。当有的战士打蔫、鼓跟不上点、锣合不上音时,张新民怒火冲天地吼道:“我们不是街上耍杂的,我们是军人,要练就练全国第一!”他运用了“用将不如激将”的兵法,这一“吼”,全队士气大振。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的“铁甲威风锣鼓队”创造了又一个当前我国曲艺界之最。这支鼓队出色地完成了中国第三届摄影艺术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书画展等20多场大型活动的表演,多次受到该地区省、市领导的褒奖。吼归吼,训归训,战士、学员一会儿听不到张老“老西”味的晋中口音还真觉得少了点什么。排练小憩,大汗淋漓的战士顾不上自己喝口水,便急着把军用水壶递给张老。战士、学员从他那里不仅学到了“威风锣鼓”的艺术,也学到了做人的品德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喜迎香港回归、普天同庆的日子里,老人表示:一定要把平生搜集到的300余首威风锣鼓曲牌悉数授给军中弟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