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写在天上的壮丽篇章——记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写在天上的壮丽篇章
——记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傅明毅吴连存贾西平
如果没有卫星测控,在太空飞行的人造卫星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起,我国现已发射了几十颗国产卫星,还发射了10余颗外星。所有这些发射的测控任务,都是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担任的。30年来,该中心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在共和国的蓝天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太空抢险屡创奇迹
走进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这座闪烁着现代高科技之光的殿堂,如同进入了一个奇妙的神话迷宫,穿梭在庞大电子设备群中,很难想象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太空鏖战画卷就曾在这里展开。
“风云一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气象卫星。1991年除夕17时35分和9时14分,该星两次进入我国上空,发回的云图均清晰可见。可是,当卫星于20时57分再次入境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技术人员却震惊万分:“风云一号”发回的云图开始扭曲、倾斜,杂乱一团。
卫星研制与卫星测控专家们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成熟的方案。
从除夕夜到“五一”节,78个日日夜夜,559圈全时跟踪,测控技术人员查询、研究遥测、遥控数据达数十万条,发送指令7000余条,终于使这样一颗卫星恢复正常,创造了世界卫星测控史上的奇迹。
说起太空抢险,人们总不由得想起那场捕捉灾星的神奇战斗。
1979年6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宣称:美国1973年5月14日从本土发射重达77.5吨的一颗实验轨道空间站,在太空轨道运行2249天后失去控制,美国方面请求中方协助寻找目标。
对卫星陨落前的预报精度,代表着一个国家航天事业的人才实力和技术水平。当时世界各国主要航天控制中心竞相发布陨落预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也将自己计算结果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开发布。这是一场测控实力的较量,是各国航天水平的大展示。结果,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发出的预报仅差4分钟,居各国之先。
一网多星模式独特
1965年中国的战略家们在部署研究、设计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同时,就指示对卫星地面观测系统进行探索性研究。
1967年6月23日卫星测量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前身宣告成立,拉开了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建设的序幕。到60年代末,中国就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点、东起胶东半岛西到世界屋脊拉萨、南至海南五指山的立足本土的地面观测网。
30年来,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迅速发展,如今已形成了由多个固定和活动测控台站组成的全国分布的科学、高效、经济的多功能的航天测控网。
通信卫星发射后,被定点在3.6万公里高度的某一位置,虽然在设计上它应与地球同步转动,但由于受太阳、月亮、地球的摄动及高空物理等因素影响,卫星会出现东西漂移;另外,卫星姿态的变化使垂直于赤道的倾角难以保持。管理的作用就是将卫星不断地拉回“定点”位置,姿态保持在正确倾角。
在欧美国家,通常要为一类型卫星的测控管理单独建立一个控制中心相应支持,这类系统投资巨大。而我国发射的所有卫星的测控管理任务全部由这一张测控网来完成。这就是被誉为国际首创的一网管理多星的独特卫星管理模式。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编辑了一套涵盖卫星轨道测量、计算,卫星状态遥测、处理和卫星控制三大类的执行软件模块;并在“八五”期间集中攻关开发研制出卫星管理辅助决策专家系统,标准化、自动化程度达到国际一流水平。10余年来,他们先后对10余颗不同类型的卫星实施了成功的管理,最多一次曾承担了不同类型6颗卫星的管理工作,创下世界航天测控领域的一大奇观。
在他们精心的看护下,我国80年代中期发射的3颗通信卫星全部实现“延寿使用”,其中最长的已超过设计使用寿命2倍,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对外开放走向世界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紧盯世界航天技术新动向,不断提高我国航天测控技术水平。近年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打开了神秘之门,先后有美、俄、英、法、德等几十个国家的代表团来访,在世界空间技术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美国休斯公司、法国马特拉公司和前苏联宇航局都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进行了真诚的技术交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