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深入生活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文艺界举行座谈会纪念《讲话》五十五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3
第5版(要闻)
专栏:

  深入生活创作更多优秀作品
文艺界举行座谈会纪念《讲话》五十五周年
本报北京5月22日讯光明日报记者肖海鹰、新华社记者曲志红、本报记者杨柏青报道: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5年来始终是指引我国文艺发展方向的光辉灯塔。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0位文艺家汇聚北京,重温《讲话》精神,就文艺创作如何深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光荣任务进行深入探讨。
在这次由中国文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联合召开的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5周年座谈会上,与会代表情绪振奋,踊跃发言。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和江泽民同志在六次文代会上、五次作代会上的讲话,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指导文艺工作的一脉相承的三个里程碑。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当前要进一步学习这三篇经典文献,自觉地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给人民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
座谈会上,新老文学艺术家们回顾各自的创作经历,对《讲话》精神感悟良多。以《年前年后》等一批反映农村现实生活作品而广受赞誉的作家何申,从自己的创作中深深体会到,《讲话》中指出的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他说,当今的时代所呈现出来的社会生活是极其丰富多彩的,这个时代所发生的新鲜事,也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一切,正为我们作家艺术家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若丢掉这片沃土,失去这些营养,就作家创作而言无疑是终生的遗憾。
青年作家刘醒龙谈及自己对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认识十分坦率,他并不讳言自己也曾在一段时间里,拼命在斗室里凭主观臆想去营造一批“全新”的小说,甚至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他慢慢发现,除了很小的圈子,这样的作品难以找到知音。生活本身的博大终于使刘醒龙意识到,“面对生活还是老老实实地将自己投入其中,向生活学习,用生活来滋润自己,写作者才会有永远的生命力。”重新回到生活,使他的创作发生飞跃,一部催人泪下的《凤凰琴》,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也使作者第一次赢得了“众多普通公民的信任”。
作家韩静霆在讲话中总结了自己创作过程的三个环节。他认为只有生活“深入”,作品才能“深刻”。当作家真正咀嚼了生活的滋味之后,那些来自生活的营养就成了自我生命的一部分,而一切艺术精品,又都是时代生活和作家生命感受的凝聚。因此创作时的深入生活——生命体验——艺术精品这三个环节是层层递进,不可或缺的。这个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规律在《讲话》中已经作出了全面、精辟的阐示。它对艺术实践的航标作用以及理论光芒,必将继续照亮下一个世纪。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王晨与文艺家们的代表肖云儒、赵望进、戴月琴、吴长平、刘榜、蒋法武也在会上发言。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主持了会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