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从“安民”到“富民”——成都市建设“菜篮子工程”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6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从“安民”到“富民”
——成都市建设“菜篮子工程”纪实
新华社记者王存理余斌
外地人初到成都,大多为这里“吃”的便宜惊讶不已:花20多元钱,就可将活鱼和藕片、菠菜等七八种新鲜蔬菜在内的蘸水鱼火锅吃个饱,还能遍尝龙抄手、钟水饺在内的22种四川名小吃。
成都人的“口福”的确不浅,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每500克5角钱的鲜菜。资料表明,去年市场综合平均价格最低的莲花白、大白菜等每公斤不足1元钱,最高的蒜薹也只有4元左右,成都市人均消费蔬菜、猪肉、蛋类数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这个拥有97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每年还有6亿公斤新鲜蔬菜和250万头生猪,销往“三北”地区,支援京、津、沪等大城市市场。成都市“菜篮子”建设实现了由“安民工程”向“富民工程”的跨越。
科技撑起半边天
成都平原虽然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但受低温和阴雨天气影响,这片“天府之国”每年春夏之交和7月至9月份的春淡和秋淡季节,菜少价升;而一到冬春旺季,往往造成蔬菜积压,政府每年不得不从财政拿出资金,旺收淡储。
蔬菜是看天吃饭的产品,要想保证供应,就得在反季节上做文章:夏避暑,秋避雨,春冬避寒。成都市“菜篮子工程”的第一战役也从生产环节开始,一系列配套生产技术随之进入千家万户。
利用原有的“七所八站”,成都市在各区县普遍建立了蔬菜育苗场、试验推广站和种子站,并在农村建立了一批科技推广示范村和示范户。在春天,他们靠温室育秧和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提高自然积温,将鲜菜上市季节提前一到半个月;在夏季,引导农民引进西兰花、日本茄子等特菜,增加蔬菜品种,调整种植结构,避免烂市;在秋季,又搭起小拱棚,延后蔬菜歇市时间,大量引种速生菜;冬季,那遍野雪白的塑料大棚又保证了喜温蔬菜的生长。
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基本消除了春夏之交缺菜吃的情况,秋淡季节也由原来的3个月缩小到1个月,30多个精细菜的种植已由80年代的25%上升到60%。据统计,成都市蔬菜品种现有85个大类,300多个品种,一般月份上市蔬菜量都在50种以上。
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使农副产品生产成了高效产业,“菜篮子工程”由政府着急的工作,变为社会各界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竞相参与的“民心工程”。各种形式的副食品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30多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养猪场和12个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年出栏生猪共达500万头,占全市的80%;近中远相结合的蔬菜基地6万亩,保证了全市80%以上的蔬菜供应;肉鸡基地年产1200万只;鸭鹅基地年产800万只,形成了“菜篮子工程”的中坚力量。
主辅兼顾的流通体系
“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价低农民叫苦,价高市民又承受不了。为克服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引导生产供给有序均衡,成都市大力兴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农副产品流通体系。
目前,成都已建成各类农副产品市场800余个,吸引了46万多家流通专业户,还建起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肉类商品中长期合约交易的肉类产品批发市场,全市2/5的猪肉和相当于本地市场供应量1.5倍的蔬菜,通过这些市场支援着兄弟城市的市场供应。
尽管集贸市场解决了基本的供应问题,但每逢春、秋两个蔬菜淡季和国庆、元旦、春节三大节日,国有蔬菜公司和供销社还是承担起外调菜任务,以稳定上市量和价格,市工商局也在秋淡期间组织蔬菜经营大户在农贸市场销售,这三个部门的供应量一直稳定在市场份额的20%左右。
从“供给型”到“创利型”的跨越
面对人多地少、城市扩建、地方财力有限等诸多矛盾,成都市政府实行经济法律手段双管齐下,调控市场,推动“菜篮子工程”向更高层次发展。
1989年,成都市以在蓉企业销售额的1‰的比例集聚资金,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副食品调控基金。次年又建立起蔬菜基地建设基金。到目前为止,这两项基金累计已达3.58亿元。加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市政府财政每年各300万元和2000万元的投入,基本保证了投入所需资金。
根据本地土壤潮湿、夏秋多雨的特点,成都建立了近、中、远结合,平原、丘陵、山区互补的三环蔬菜生产基地。市人大出台有关条例,对征用菜地明确提出先补后占。
有人算了这样一笔帐,从1988年以来,成都市用于市场建设、扶持生产和市场调控的资金各6亿元,总计18亿元。由于解决了利益分配问题,政府的投入和补贴却在逐年减少。1990年,成都市用于补贴“菜篮子”经营亏损和储备的资金4039万元,去年则下降到2950万元。这标志着成都市“菜篮子”建设正在由过去的“供给型”向“创利型”转变,而一旦找到了依靠市场建设“菜篮子”的途径,长期困扰城市稳定的副食品供应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