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尽心竭力保收购——丰收启示录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3
第2版(经济)
专栏:

  尽心竭力保收购——丰收启示录之三
本报记者潘岗高云才
粮食连续两年获得丰收来之不易。它饱含着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操劳,亿万农民的汗水。
连续两年丰收之后,要使粮食市场价格稳定,保证农民增产增收,进而稳定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农村大好形势,更不容易。
去年以来,为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中央、国务院及早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见到了显著成效。
制订保护价把农民交售的粮食收上来
早在去年7月份,全国秋粮尚未收获之时,国务院就多次召开办公会议,专门研究粮食收储问题,并于11月中旬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对议价粮按市场价敞开收购,市场粮价低于定购价时,要按当地政府制定的保护价格收购,保护粮价要参照定购价格制定。
自农村改革以来,我国粮食产销出现过三次短期相对过剩:第一次是80年代中期,第二次是90年代初期,这两年可算第三次。前两次因事发突然,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卖粮难”,挫伤过农民的积极性。但也正是有了前两次的教训,人们认识到了连续丰收后出现的“卖粮难”现象,决非中国粮食供求状况的真相。我国粮食的供求硬约束将是长期的,而粮食生产稍微松口气就会下滑,出现波动。
国务院一声令下,各地各部门立即行动。吉林:玉米按每公斤一元敞开收购;黑龙江:玉米按每公斤1.02元敞开收购;辽宁省政府决定,今年议价收购20亿公斤玉米,每公斤在市价0.78元的基础上,再由省市财政拿出2.4亿元进行补贴,即每公斤按0.9元收购。据统计,去年制定收购保护价的就有18个省市自治区,没有出台保护价的省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保护种粮者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大规模增加中央专储粮。到今年3月底,国家先后安排的国家专储粮收购计划,创下了国家专储粮收购历史最高纪录;实际收购完成208亿公斤,比去年同期增加188亿公斤。
“保护价”稳住了市场粮价。据全国粮食市场价格信息“趋势图”显示,国家保护价去年12月下旬出台后,市场粮食价格曲线一直平稳运行,实现了粮食市场价格基本保持稳定的目标。目前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约为:小麦每百公斤156元,籼米每百公斤200元,东北粳米每百公斤210元,玉米每百公斤96元,大豆每百公斤300元。
大规模增加中央专储粮收购的结果是,去年各地增产的粮食,几乎全部由国家粮食储备局收了上来,进入国家专项储备库。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去年全国粮食增产约235亿公斤,而国家下达的专储粮收购计划实际超出了当年的粮食增产量。中央专储粮的仓储费用和占款利息均由中央财政承担,这就大大减轻了地方政府收储粮食的财政负担。
以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愿意交售的余粮,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使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增强。到今年3月底,国家粮食部门库存总量比上年同期增加516亿公斤,其中当年共收购粮食1185亿公斤,比上年同期多收购241亿公斤。比较突出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去年粮食产量为846.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45.5亿公斤,但四省区的粮食部门的粮食收购量,去年比上年增加了165亿公斤。
烘晒抢运采取非常措施安全保粮
4月22日,国家粮食储备局郑重宣布: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入库的高水分粮已全部脱险,5月中旬可达到安全水分。
4月26日,铁道部宣布:今年首批国家专储粮调运计划提前完成。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因为它意味着,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经过广大粮食、铁路职工的努力,终于保住了广大农民辛勤劳动的果实,完成了国务院领导交给的“决不能发生粮食霉烂等损失”的任务。
粮食丰收,国家收购量大,但由于粮食仓容不足,使得露天存粮多;由于烘干晾晒设施跟不上,造成高水分粮多。特别是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情况更为突出,到2月底,四省区粮食库存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4%,高水分粮库存同比增加了289%。随着气候的逐渐转暖,存在着大面积坏粮的危险。一些粮食专家甚至断言:今年不坏粮是不可能的,只是坏多坏少的问题。
然而,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粮食、铁路职工硬是创造了不坏粮的奇迹。
粮食安全牵动着国务院领导的心。春节前夕,国务院派出了由6部委办组成的国务院粮食工作组急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现场办公决定:给四省区增加简易仓储设施专项贷款;紧急追加国家专储粮收购计划50亿公斤;在完成第二批15亿公斤调运任务后,再从东北调粮25亿公斤。
春节过后,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紧急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实行安全保粮省市长负责制;动员社会力量全力支持粮食部门收晒粮食;动员农民利用庭院降水等。
与此同时,国务院领导多次要求产区“加强烘干晾晒工作,防止出现大面积坏粮”;“要实行省长负责制,第一把手要抓粮食烘干储运”。并强调“粮食丰收来之不易,对保管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决不能造成霉烂等损失”。同时,多次指示铁路部门要加强调运东北玉米,以便腾出库容,加快东北粮食收购。
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一场安全保粮的攻坚战在白山黑水间打响。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粮食部门租用社会设施烘干,租用公路、操场晾晒,租用社会仓库储粮。铁路部门为粮食调运大开绿灯,提出只要粮源落实,对车皮,粮食部门提多少,批多少,装多少。计划用完,只要有粮源,可先装车后补办计划。只要有利于多运粮,不受运输计划、装车方向和停限装等任何运输限制。各销区急产区所急,做好一切准备,对运来的粮食及时接收。
初战告捷。广大粮食职工来不及喘口气,就投入到了将半安全粮进一步烘干的战斗之中;而铁路职工,又接到了今年第二批粮食调运任务……
不打白条确保收购资金足额到位
今年2月3日,一封群众来信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视:辽宁省东港市在秋粮收购时有打“白条”现象。国务院领导立即委托国务院调查组进行调查。
辽宁省农业发展银行行长刘增绂回忆道,国务院调查组一下飞机,就投入工作。最后查清并不是打“白条”。因当时粮食价格和责任尚未确定,当地政府为保护农民售粮积极性,决定以“代农保管”方式接收入库。到去年底,农民售粮款已全部兑付完毕。
农民的售粮款必须如数付给农民,决不允许给农民打“白条”。早在去年5月,国务院领导就对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管理工作提出“约法三章”:第一,各级财政的农副产品收购政策性补贴资金要及时拨付足额到位,不得欠拨;第二,粮食购销企业不准挪用收购资金搞其他建设和经营项目,也不允许发生新的财务挂帐;第三,银行自身不得挪用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从事其他商业性贷款。
进入11月中旬,国务院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落实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分级、分部门收购资金筹措责任制。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按规定渠道筹措收购资金,决不允许给农民打“白条”。针对粮食企业、财政粮食收购资金到位情况较差的实际,为确保粮食收购的正常进行,国务院又果断决策:在分清责任、加强管理的基础上,由农业发展银行及时垫付收购资金。
在此后不久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领导又指示银行,要保证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把市场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使丰收的农民喜气洋洋,保持高涨的种粮积极性。并将此作为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各级政府都及时召开会议,协调落实财政、企业及银行的资金供应责任。刚刚开展自营业务的各级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国务院提出的“既不给农民打‘白条’,又防止资金流失”的原则,从总行到分行对收购资金供应工作早调查、早测算、早准备、早筹措,并按收购进度及时供应资金。
经过各级政府以及银行、财政、粮食企业的共同努力,持续多年的打“白条”现象,终于在大丰收之年得到有效制止。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统计,从去年初到今年3月底,农发行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1391亿元,其中仅今年1—3月份就发放66亿元。对地方财政和粮食企业收购资金不到位的,都及时进行了垫付。去年农发行为财政垫付9亿元,为企业垫付265亿元,累计垫付资金达274亿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