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9阅读
  • 0回复

把正转轨的方向盘——一汽带领十万职工闯市场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3
第2版(经济)
专栏:深入改革振兴国企⑨

  把正转轨的方向盘
——一汽带领十万职工闯市场纪实
新华社记者高欣李凤双本报记者李安达
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耿昭杰有句名言:“市场经济总在不停地出难题,企业只有练就真本事,才能在困难中取胜。”确实,一汽正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紧紧把稳转轨的方向盘,从而获得了市场的“通行证”。现在,一汽建成中高级轿车、普及型轿车、轻型车3大新基地,在中国率先形成30万辆中轻轿全系列开发生产能力,成为全国经济效益十强企业,去年产销量、出口量雄踞行业第一。
一汽80年代以产品换型进行第二次创业,甩掉了产品30年一贯制的帽子。90年代初,一汽新卡车遇到了市场坎坷,当年产车6万多辆,积压的蓝色车辆成了一片蓝色的“湖”。一汽决策层分析国际汽车发展的大趋势,把正企业转轨的“方向盘”:增强市场抗震性,必须打破单一产品格局,闯过上轿车、轻型车第三次创业的难关。有人怀疑:一汽换型已耗尽全力,现在一只手摁几只跳蚤,自讨苦吃。耿昭杰形象地号召群众:“一汽就像一架飞机,中型车是机身,轿车和轻型车是两翼。一汽要腾飞,靠的是两翼。”
生产轿车讲规模,技术资金密集,开发周期长。一汽不等不靠,从3万辆奥迪先导厂起步“滚雪球”,建设15万辆大基地,探索技术引进、部分合资与自主开发建设相结合的新路。仅5年,先导厂发挥出多重效应:产车10万多辆,为大基地“导”出了资金、技术和人才,上缴税金20亿元,相当于投资的3倍多。一汽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开发出新一代小红旗轿车,选择4个主力厂组建轿车股份公司,形成了自主发展民族轿车工业的“拳头”。去年,投资百亿元的合资大基地建成,共产车8万辆,今年3月开始盈利。一汽人感触万分:先导厂养只“小母鸡”,下蛋育出大基地,抢市场有了主动权。
我国汽车工业长期缺“重”少“轻”,上百家轻型车组装厂一哄而起,违背市场规律。一汽瞄准急需国产车的市场空档,抢来6万辆轻型车生产基地建设任务,兼并改造4个地方厂,迂回跨越了“轻”、“轿”同步、力不从心的障碍。“借鸡生蛋”建设轻型车基地,节省投资近5亿元,抢出了两年宝贵时间。小解放车仅是组装车价格的一半,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一。近年来,一汽盯住市场化资本经营的目标,发挥集团资产重组的“催化”功能,跨地区兼并星光、金杯等15个汽车厂,盘活社会资产200亿元,使11户扭亏为盈,成为转化亏损企业的“特殊工厂”。
一汽把深化管理作为机制转轨的“加速器”,以用户的眼光挑产品毛病,每年公司的一号文件都是开展质量年活动,使产品获得了市场“通行证”,夺得全国汽车用户综合质量评价6项第一。1994年汽车市场变冷,一汽推行与国际汽车业接轨的精益生产方式,企业运转由以生产为中心的推动式,转变为以市场为龙头的拉动式,压缩机构288个,精简人员2万多名,连续4年实现人员负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40%。
“我是一汽人,创业争第一;工厂创精益,产品创名牌。”厂门前的巨大标牌,显示出一汽人蓬勃向上的精神。一汽90年代经历了3次市场危机,每次都引起职工思想动荡。但公司领导认准一条:救世主就是广大职工。近几年,一汽每年投入上千万元用于智力开发,从造卡车的“小学水平”,跨越到造轿车的“大学水平”。为期3年的“我是一汽人”思想工程,为实现跨世纪百万辆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一汽驶入市场经济的“高速公路”,基本实现了三大转轨:单一产品转向多品种宽系列,工厂体制转向集团公司,国内市场转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如今,250多个品种形成“东方未暗西方亮”的销售态势,市场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二位。近6年,一汽产量增2倍半,销售额和利税分别增6倍和10倍,去年出口整车5000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