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调整结构与“传统”品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6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调整结构与“传统”品种
□任相国
山东省陵县一个有名的大棚蔬菜专业村搞大棚技改,种起高档精细菜,但还有几十个大棚种的仍是十几年前的传统菜——芹菜。问起芹菜价格低怎么还保留,村支书说,这是省农科院专家的主意。近几年上市芹菜少,价格回升了,加上投入少、产量高,因此仍有种头。细细品味,其实这一改一留并不简单!
眼下,提起调整农业结构,人们大多信奉“什么赚钱种什么”,而忽视了“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结果往往造成卖难。其实,市场有“饱和”就有“短缺”。盲目调整结构,一哄而上挤“高、精、尖”,难免导致某些产品“过剩”、卖难。与此相反,一些被忽视的传统品种却依旧有市场。比如,鲁西北农村早就有种植红高粱、绿豆、红小豆等小杂粮的习惯,因为价格低、产量低,多年来人们少种甚至干脆不种了。但近年来,这些小杂粮却身价倍增,以其营养价值高等原因倍受大中城市消费者喜爱。同样的,近几年果树品种更新换代很快。但是一些如“红香蕉”、“红星”等大众产品仍有不少人喜爱。笔者认为,在调整结构中,也应该给一些传统品种留下一席之地。
市场消费的主体是人,了解市场需求,归根结底要研究大众的需求,这里面的文章常做常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