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山水寄情——海峡两岸地形与环境教育研讨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6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山水寄情
——海峡两岸地形与环境教育研讨会侧记
张青松
今年3月21日至27日,我们中国地理学会访台团一行24人在李吉均院士的率领下,参加了在台湾成功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地形与环境教育研讨会”。这次会议是由海峡两岸共同筹备的。
在学术交流会上,祖国大陆学者宣读论文23篇,台湾学者22篇,并分为地形与构造、地形与气候变迁、地形与海岸环境、地形与灾害、地形与工程地质、地形与环境教育六个专题进行系统交流。
我们团24人来自全国各地区,从沿海到新疆,从平原到山地,包含国内主要专业领域,反映了最新研究成果。团员组成都是教授、研究员,既有75岁高龄的前辈,也有35岁的后起之秀,显示了祖国大陆地学与环境研究的勃勃生机。
台湾方面参加研讨会的有成功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13个教学科研单位的25位正式代表。由于这次会议与台湾“1997地质学会年会”同时、同地召开,因此,还有不少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使海峡两岸地形与环境教育研讨会的会议厅成为听众最多的一个会议厅。
23日至27日,海峡两岸的学者还共同进行了野外地貌考察,考察了阿里山、玉山、横贯中央山脉和雪山公路沿线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以及东海岸地貌、阳明山火山地貌等。
通过这次研讨和考察,我们感到台湾的地学科研和教育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
第一,重视应用研究。台湾山高、坡陡,耕地少,山地灾害频繁。因此台湾的地质、地貌工作者大多数都从事应用研究,如环岛铁路和公路的工程地质、工程地貌,山地利用,水库灌渠规划,海港工程,山地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都密切结合台湾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他们的贡献。
台湾高校或研究所课题组的固定人员很少。这同我们研究单位固定人员多,研究经费少,应用研究薄弱的情况完全不同。面临市场经济,我们的科研体制,还必须深化改革。但是,地学是以整个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学家相比,由于研究区域的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人数也很少,他们渴望同祖国大陆的同行合作,扩大研究领域。
第二,十分重视地理环境教育。为把景观特殊、有较高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区域进行有效的保护,台湾地区从1984年起至今已建立了六个“国家公园”(即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占台湾岛的13%。其主要功能有二:一是严格保护区内的水、土、森林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使之成为子孙后代的自然财富。二是以这些自然保护区为教材,进行全民教育,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免费开放,免费赠送有关科学资料,使学生在观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学到地学、生物学知识,培养爱护环境的品德。台湾把普及地理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列为大、中、小学的一项经常性任务。1990年“教育部”专门成立“环境保护小组”,其任务是:办理各级学校校园污染防治之辅导与规划,推动学校环境教育工作,培养民众对现存环境问题能有“从全球思考,从实地做起的环保哲理”。台湾把环境教育当作终生教育,把它融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注重环境的整体性,即自然、人文、科技和社会的全面配合。强调从本地出发,做好全球性的环境保护。事实证明,台湾的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是卓有成效的。我们所参观的玉山、阳明山等自然保护区,无论投资、管理或者社会效益,都是国际领先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周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但我们此行是成功的。两岸同行通过学术交流加深了友情,构想了今后扩大交流与合作的计划,同时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方面,也做了一些可能的工作,收到了好的效果。一位教授在诗中表述了大家的心情:樱花盛开柳含烟,成功三月聚英贤;两岸同仁共研商,保护环境谱新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