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三峡的生态与文化——与重庆市副市长甘宇平漫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6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三峡的生态与文化
——与重庆市副市长甘宇平漫谈
冯骥才
今年4月末,我应重庆文化界之邀抵渝,探讨“重庆市文化发展战略”。重庆市副市长甘宇平肩负三峡重庆库区经济与移民之重任,又是位“三峡通”。因就库区所涉诸如环境、泥沙、生态、景观、文物、移民等众所关心的问题,求教于他。他的回答,周详确切,言之凿凿,往往以数字表述,简明扼要,令人信服。尤其对心存疑虑者,实有释疑与廓清之意义。
冯:三峡工程建成后,会出现1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库。这么大面积的水,在太阳曝晒下,水蒸气大量上升,会不会给这个地区的气候带来影响?降雨量是不是会增加?
甘:据专家们论证,难使炎热趋于凉快,这将是很有限的。至于降雨量嘛,也增加甚微,因为这是河道型水库。
冯:如此浩大的水库,库容量达393亿立方米,对地质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会不会诱发地震?
甘: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分了十个专家组,对十个专题专门进行了审查,论证的结果告诉我们,这些问题都不至于影响三峡工程的建设。
冯:整个长江变成了库区,水的流速必然降下来,有时有些地方几近于静止状态。水滞则腐,再加上人工排污的治理又比较差,这种情况对库区,包括重庆市的环境会有什么影响?这么大面积和体积的水一旦发生严重污染,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甘:有人曾经怀疑,三峡库区会不会变成“化粪池”?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长江流经水库河段的年径流量是4510亿立方米,三峡水库的总库容是393亿立方米,现在每年大约有10余亿吨污水往下流。10余亿吨污水相对于4510亿立方米水量来说是四百分之一,在水流中很快就稀释掉了。393亿立方米库容与流经坝址的年水量4510亿立方米相比,只占8%,也就是水库每年可换水十余次,这与国内外一些大型水库如阿斯旺水库不同。所以把三峡的环境夸张成一个“化粪池”是不对的。保护三峡水库的水质,目标是要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是可以饮用的。这样的要求,对排污的管理当然就必须很严格了。现在工业废水占总排污量的70%,城市生活污水占30%,建三峡水库,老污染源必须治理。工业废水必须坚决按照“谁排污、谁治理”的国际通用原则来解决。至于生活污水,一定要兴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解决,像万县、涪陵都规划有污水处理厂。重庆主城区已建成唐家桥污水处理厂,规划要建20多个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要规划成网络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标准后才排放。当然,建成这些处理厂还有相当一段过程。
冯:照您所讲,采取这样的处理之后,将来三峡库区的环境反而会比现在还好?
甘:对。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讲过,对这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他们多次强调,三峡库区要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示范区。所以,国家计委已经将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纳入了国家规划,肯定会下大力气抓的。
冯:我再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上游的泥沙问题。水静沙沉,年年淤积,用什么办法把泥沙从库区排除出去?
甘:泥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包括长江支流的泥沙。泥沙治理,首先是要强化上游流域的水土保持,要加快长江防护林工程的建设,这已由国家规划并在逐步实施,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泥沙问题的方法。还有水库优化调度,运用“蓄清排浑”的方式,就是要动态地调动水库的水,夏天洪水多,泥沙量大就排放,冬天水清就蓄水。“蓄清排浑”,是我国从理论上和实际效果上找到的好办法。三门峡水库已经做过很好的实验,效果较好。再有就是在长江上游干支流修建大中型水库,也可起到拦蓄泥沙的作用。
冯:谢谢您。这个问题您讲得很具体、很透彻,我还要问几个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2009年库区蓄水水位到达175米后,哪些景观会被淹没?
甘:三峡重庆库区,巫山、奉节、云阳、开县、丰都这5个县城要全淹。万县市、涪陵市、忠县、长寿要部分或大部分淹没。景点方面,比较著名的,像张飞庙要淹掉下面一部分,石宝寨寨门要淹掉。小三峡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一部分要淹掉,小小三峡,现在人们去漂流的地方,也要淹掉。
冯:有什么措施来抢救或补救这些景点呢?
甘:自然景观,会“辞旧迎新”。人文景观能保护的就要保护,不能保护的要设法迁走。但要有重点。像石宝寨,拟用钢筋水泥做一个堤坝,把水挡住,人们可以照常游览。有名的鬼城丰都,山下面的部分会被淹掉,上面的庙宇和古迹还在。将来可能会形成半岛,坐船到岛上去游玩也别有一番情趣。可见,三峡水库建成后,会淹没一些景点,但也会出现一些新的景观。新的景观是什么样的,现在很难想象,但科学推测,新的景观肯定会出现。
冯:必然会出现新的景观,首先是自然景观,然后是人文景观。但是人文景观的形成应是一个长久的文化积淀过程。怕就怕从旅游收入考虑,硬造人文景点,把自然景观和自然美破坏掉了。我们在文化上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文化的粗鄙化。所以我特别担心,三峡建成后,一些景观淹没了,好机会也会来了,谁抢在先谁赚钱,一些人急功近利,急于上马,一窝蜂地粗制滥造假名胜。既没有美学价值,也没有文化价值。长江两边会被搞得庸俗不堪。我非常担心这种情况出现。您认为呢?
甘:这个担心很有道理。三峡水库建成后,1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可能会出现类似浙江千岛湖那样的景致,会有许多的岛屿。现在,掀起告别三峡的旅游热,去年巫山游客达到108万人,已经超过阳朔,成了全国旅游第一县。当然,上新景点,发展旅游,整个三峡库区的景点都必须纳入规划。现在已经制定了一些管理条例,还比较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细致化。
冯:另外,现在三峡库区的地下文物是否一直在考察和发掘,有没有保护规划——从整体规划到具体措施?
甘:有的,在施工区以抢救性发掘为重点,1995年上半年,已基本完成。国家文物局指定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文物研究所的专家们已经提出了库区文物保护规划方案。
冯:1997年至2003年只有5年了,到2003年水位要到135米,不抓紧,许多文物都要被淹没,什么时候着手抢救这些文物?
甘:今年,文物规划方案评审后,经国务院三建委批准就可以实施。当然,这项工作也要请更多的文物专家共同来做。三峡库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
冯:对于发掘出来和抢救出来的文物,是否准备修建博物馆放进去?
甘:在规划中已考虑修建三峡博物馆。对有价值的文物一定要进行收藏、整理、展览。
冯:现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江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作为文明的摇篮,必定有大量的远古文化的遗存,有丰富雄厚的历代的文化积淀。重庆地域又有其独具的巴文化遗存,而过去巴文化不受重视,它不在国家文物的视野,只是属于土著的,地域性的。此外,长江流域还有奇异多彩的民俗文化。所以从目前三峡文物的保护和发掘范围来看,希望把巴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先人的生活文化考虑在内。这些个生活文化可以告诉后人,在淹没前三峡人们是在怎样的人文环境,以怎样的方式生活的。文物主要是展示文化的独特性。
甘:这个建议很好,根据情况,可以纳入规划的修编中。这方面一定要多听取专家们的建议。
冯:谢谢甘副市长回答我这么多的问题,我很钦佩你们这些实干家。三峡工程,全国人民都关心,但许多具体问题,像景观问题、环境问题、泥沙问题、文物问题等,又都不甚了解,今天问了这么多,您讲得很清楚,很透彻,也很实在,我也乐观得多了。
甘:我这些年,多次接待过记者采访。但跟您这样漫话三峡还是第一次,可以说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