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想起了米哈尔科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6
第12版(副刊)
专栏:

  想起了米哈尔科夫
高洪波
收到《博览群书》未曾谋面的副主编武宁先生一封短札,同时还有今年的三本刊物,原因很简单:第三期《博览群书》上刊发了古耜先生评价我一本小书的读书札记,武宁在寄刊物的同时,也寄来了一位热心编辑的诚挚情谊。
其中,《博览群书》第二期有蓝英年先生文章,题曰《苏联国歌作者访谈录》,访谈的对象,是米哈尔科夫,不过访谈者不是蓝英年本人,他拿到的是1995年7月莫斯科一位记者朋友的访问录音。
关于米哈尔科夫,这位苏联国歌的作者,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我和我的同时代人都很熟悉,他的儿童诗《斯焦巴叔叔》、《快乐的旅行家》、《我要回家》,都曾是我们的童年读物。更有趣的是1985年10月中国作协邀请苏联作家访问北京,米哈尔科夫是20年后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上的这个代表团团长,同行者还有诗人叶甫图申科、推理小说作家谢苗诺夫(米氏的女婿)、汉学家艾德林等,我以《文艺报》记者的身份采访过他们,印象中米哈尔科夫风趣幽默,保养得很好,虽已是70岁的老者,可风度、仪表都透着自信与发自内心的优越感——当时他的身份是俄罗斯作协的主席。
中国作协举行了隆重的欢迎酒会,艾青、朱子奇、邹荻帆、李瑛、牛汉和高莽都出席了,“在茅台酒的芳香气息里,苏联作家们掀开了中国之旅的第一页”,在报道中我这样写道。那的确是一次快乐的聚会。
以后我陆续读到过米哈尔科夫的几首儿童诗,我注意到米哈尔科夫的儿童文学观,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家是“天生的”,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为孩子写作。
这无疑是极有见地的话,米氏以作协主席与国歌作者的身份说出这样一针见血的话,对视儿童文学为“小儿科”的人来说,是一种提示和告诫。
别轻视儿童,也别轻视儿童文学。
那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米哈尔科夫生活如何呢?蓝英年的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悲惨的场景:
1995年记者访问82岁的老人时,他刚出了车祸。踏入他的住宅时,记者“倒吸了一口冷气”,因为“两居室的单元除了床、几把椅子和一架钢琴外,再无其他家具和装饰,真可谓家徒四壁”。老人看到记者惊讶的目光,平静地解释道:“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再说我也没有贵重的东西,没有列宾、夏加尔或毕加索的油画。所有的东西卖了1000美金,渡过一次难关。还剩下一架钢琴,您想不想买?”
记者想岔开这个难堪的话题,便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自己开车出去?米哈尔科夫说主要是年纪大挤不动公共汽车,要外出去看病,只好自己开车,所以才出了车祸。
米哈尔科夫的退休金约合100美金,这还是叶利钦总统对16名有特殊贡献的名人颁发了“总统令”之后才达到的收入,所以米哈尔科夫不无感伤地告诉记者:“我不能像先前那样生活了。先前请朋友到饭店美餐一顿不算一回事儿,现在可不行了。前两天我出于好奇到中国餐厅看了一眼,好家伙,一个菜23美金。”
极偶然地知道了米哈尔科夫的近况,知道了他的窘困潦倒、家徒四壁,知道了一个82岁老作家晚景的凄清。由此想起了中国的巴金、艾青、臧克家,想起了冰心一年一度快乐的生日,姚雪垠心闲气定地著述着他的《李自成》,陈伯吹那宁静清幽的小院落……也不过就是12年的时光,米哈尔科夫的个人生活遭遇了不可预料的巨大变化,想起当年北京新侨饭店酒会上那气宇非凡、口吐华章的代表团团长,你怎能不感叹命运的捉弄!
我无言,唯有默默地说一声:
米哈尔科夫,珍重自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