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三提笔”和“三盖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6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三提笔”和“三盖章”
李克因文马得画
五十年代中期,浙江省昆剧团整理传统剧目《十五贯》,演出效果很好,使濒临灭绝的昆剧获得了生机,又经领导部门和戏曲专家热情支持,扩大影响,全国各剧种纷纷改编上演。对此,周恩来有句名言: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十五贯》的原始脚本在清代就有了,剧情十分复杂,许多剧种按本身特点改编演出,后又逐渐湮没。五十年代的整理本删除枝蔓,突出重点,就更加精短、精细,一晚演完。
此戏“戏核”在于况钟的“三提笔”。苏州所属无锡县境内因十五贯钱发生一桩命案,主犯娄阿鼠逃逸,苏戍娟、熊友兰无辜涉嫌,屈打成招,判处死刑,解送苏州府执行斩决。知府况钟监斩,在提朱笔点犯人名下处决命令的当口,犯人哀号喊冤,况钟察言观色,并问冤情何在,感到事有蹊跷,“在法场将口供全部问过,证不确赃不明含混织罗”。但死刑已经铁定,无容更改,他只有执行的义务。经过反复思想斗争,终于天理、国法、人情占了上风,三次提笔都未点下,命令刀下留人,冒丢官危险晋谒巡抚据理力争,争到个在限期内拿获真凶的机会,经化装明察暗访,终将娄阿鼠抓获,挽救了两个蒙冤者性命。
三提笔,笔笔重千斤,笔笔牵连他个人命运。除天理、国法外,人情也起了重要作用。事情办错可以改正;脑袋割掉万不能再长一个。对待草芥小民,也是万不可有丝毫轻忽呵。
况钟的“三提笔”使我想起亲身经历的“三盖章”的故事。一九六九年冬,我全家下放苏北为民。江苏干部、工人的下放是很厉害、坚决的,人称“连锅端”,在户口簿的一个不准留。既是“扎根农村干革命”,户口当然也一转到底。那时候,城转农容易得很,农转城可就比登天还难了。天理、国法早已谈不上,剩下的只有人情。那位户籍员确实很讲人情,他必然知道此一去就永远留在农村了。他开好转户口的证明,举起派出所的图章,似乎大为不忍,迟迟不盖下来。后来看看我,说:“盖啦!”但手还是按不下去,似乎希望我在这最后关头能有一个扭转局面的办法。我能有啥办法呢?只能说:“盖!”如此三次,章才盖上。
想起这个场景,总是非常感动。好人呵!(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