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唱响国企志气歌——焦作矿务局凝聚人心走出亏损泥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7
第1版(要闻)
专栏:深化改革振兴国企(10)

  唱响国企志气歌
——焦作矿务局凝聚人心走出亏损泥沼
新华社记者赵德润古文洪本报记者戴鹏
前几年还被公认为“特困”的焦作矿务局上下一心,负重拼搏,让国企潜能充分释放,一举甩掉戴了23年的亏损帽子,唱响了一曲高亢激越的国有企业志气歌。
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去年在焦作视察时说:“像焦作矿务局这样的特困企业能走出去,其它困难企业也应该能走出去。”
在煤炭企业大家族中,焦矿有“特困中的特困”之称,矿井水和瓦斯涌出量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加上百年开采,产量锐减,6万名职工、2万名离退休人员每年靠“吃”有限的400万吨煤和1亿元左右的国家补贴勉强度日。“与其拖,不如搏”。1992年,顶着酷暑前来视察的朱镕基副总理为矿区指出一条根本出路:减人提效,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自此,焦作矿迈出了脱贫解困的第一步。在连续三年稳步减亏的基础上,1996年初,新一届局领导班子面对逼人形势,经过反复论证,断然向煤炭部递交了军令状:将扭亏计划“三小步并作一大步”,一年实现扭亏,否则集体辞职。
局领导的勇气在职工心中烧起了一把火:这困难,那困难,最大的困难是自己解放自己的信心不足、精神不振!全局召开的一年扭亏誓师大会上,两小时中间没有一人走动,150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和局领导举手宣誓:“迎接挑战,一年扭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在演马庄矿百米井下工作面,记者见到了正在挥锨装煤的矿党委书记张天福和矿长杨西平。“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这是去年以来全局开始形成的制度,7个矿60多名矿领导每月都坚持下井15个班以上。广大矿工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从每一座矿井,每一条巷道和每一个工作环节迸发出来。在产煤一线向来“喊破嗓子,难见影子”的麦收时节,各矿井保出勤创出了历史最高纪录。为给全局“扭亏”大帐多添几笔,用水量较大的中马矿区地面用水实行了定量供应,发电厂开始限制厂区生活用电……靠着节省一度电、一节电缆、一根坑木的积累,全局吨煤材料费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1996年降到了18.6元。
前方攻坚离不开稳固的后方,“一年扭亏”凝聚了全局所有职工的人心。一线职工为企业存亡背水一战的悲壮气氛,使老工人深切体味了“同生死,共命运”的意义。1996年,全局多年来首次无上访,离退休职工纷纷为扭亏献计献策,有的甚至表示,宁可少领两个月的离退休金也要支持扭亏。
志气大了,底气足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便充分开掘出来。在中马矿高大的选煤楼内,输送带载着原煤源源流入,各种规格的精煤、块煤分门别类流出。矿长刘魁景说,我们根据市场需要变换煤种,去年全矿吨煤增收几十元,从上年的亏损900多万元一跃盈利600万元。焦作煤多年一贯制主销华南,去年当地市场一度受到进口煤冲击,由于及时转变流向,首次开辟并稳住了潜力巨大的华东市场。由卖原煤到卖品种煤、市场煤,全局靠“粗粮细做”一年增收近亿元。
五六十年代全国赫赫有名的王封煤矿,现已“有名无实”,换成了“王封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新牌子。货车穿梭运出的是用国内最先进工艺生产的铁合金,以及烧碱、电焊条、地毯等市场旺销产品。1992年被核定为无能力矿井后,他们一边“骨缝剔肉”采边角残煤,为转产争取时间;一边天南海北找市场,风餐露宿建项目。到去年9月全矿正式封井,当年不仅5000多名职工全部妥善安置,而且在地面上形成了产值超两亿元、利润2000多万元的6家企业。
多种经营产业由“安置型”向“效益型”跨越,减人提效加速实施。1996年全局精减分流人员3800人,非煤产业人员和产值均已形成“半壁江山”。以此为有力的一翼,全局1996年首次实现盈利,结束了连续23年依赖国家补贴的历史,掀开了充满希望的一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