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传播科技富万家——农村科技带头人李常水先进事迹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传播科技富万家
——农村科技带头人李常水先进事迹之二
本报记者吴兴华
“李常水种柑桔致富了!”消息传遍了五岭山麓湘粤边界。远近几十里的农民都来找他买种苗,学技术。李常水盼望的传播科技,帮助乡亲们致富的一天终于来到了。他把自己刚刚起步的水果种植规模控制下来,把主要精力放到传播果木种植技术上,帮助一户又一户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还在1983年,乡亲们开始试种蜜桔时,李常水便把传授种果技术当作自己分内的责任。他一户一户去指导,告诉村民们怎么挖穴,如何下底肥,怎样保护苗木过冬。他担心村民们记不住、记错,又把技术要点写成条子,一户一户送到种果村民的手里。他挤出时间编写水果种植技术资料,自己刻钢板自己印,上门求教者都发一份。想种果的农民缺钱买果苗,他不收钱。
1984年,李罗村要把后山种了七八年不结果的360株蜜桔承包出去,5年的承包费共为700元。李常昭和罗六刚想包,又担心没有技术。李常水鼓励他们:“赶快包下来!”并许诺:“技术,我包下来!”李常水给他们制定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从施肥到修剪、杀虫、打梢、保花、保果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到现场指导和示范操作。在李常水精心指导下,那片桔园第二年就挂果了,第四年,达到2万多公斤,收入2万多元。在李常水的帮带下,李常昭又承包了一块荒地,种上桔树、柰梨、金沙梨、皇冠梨等果树,现在,他一年收入6万多元,走上了富裕之路,花了11万多元,盖起了三层的新楼房。
李常水把帮技术与扶贫、扶志结合起来,帮助乡亲致富。他先后拿出2.8万元,2万多株苗木无偿送给贫困农民。9组村民黄建华,见常水种果发了,也想拥有自己的果园。没有资金,常水赊给他400多株苗木,又先后三次借给他2600元改造“小老树”。在常水的帮助下,黄建华的果园第三年产果2万多公斤,成为笠头村先富户之一。
邻居刘宁标,1985年独立门户时,背了一屁股债。他以为自己没希望翻过身来。1986年,村里出现种果热潮。李常水看到刘宁标按兵不动,便说:“宁标,大家都种果,你也种吧!”刘宁标说:“没有钱买苗子!”常水说:“这还不好说,到我那里扯来种下去再说。有钱就给,没钱就算了。”压根儿不想种果树的刘宁标又说:“常水啊,没地方种。”常水说:“我看过了,对门岭上可以种。”刘宁标不好拂去李常水的好心,带着儿子上山开了一块地。快过年了,天下大雪,刘宁标坐在家里烤火。一天,李常水扛了锄头推门进来:“宁标,挖山去!”刘宁标说:“天还这么冷,等暖和一点再去吧!”常水说:“桔树开春就要下种,耽搁不得。我们一起去挖吧!”说完,就拉着刘宁标往外走。这时,山上结着一层厚冰,滑得迈不开步。他俩就用稻草绑在鞋子上,一步一溜往上爬。刘宁标被感动了:他这是一心把我往富路上推啊!在李常水手把手的帮教下,施肥、修枝、保花、保果、治虫,刘宁标都成了行家里手。后来,他又开荒种下200多株桔树,100多株蜜桃、柰梨和枇杷。近几年,光水果一项,每年纯收入就有1万余元。他又向常水学习科学养猪的技术,一年养肥猪10多头,年纯收入3万多元,走上了小康之路。
李常水帮一个,富一个。村里村外的农民都亲切地叫他“李师傅”。李常水对这个称呼特别喜欢,也认可自己就是要做农民致富的领头人。
在李常水的带动下,笠头村80%的农户种上了蜜桔等果木。水果面积由1982年的25亩发展到3100多亩,涌现了一批规模经营大户,人均纯收入由100多元增加到2000多元,村民存款余额达300多万元。
李常水常说,一户富,不算富;一村富,也不算富,要全乡、全县、全市、全省、全国的农民都富起来了,才算富。他在帮助笠头村村民致富的同时,走出笠头村,走出宜章县,播撒科技火种,帮助邻县、邻省的农民致富。
与宜章县相邻的广东省连州市大路边镇凤头村农民陈洪街承包的桔园不结果。1986年,58岁的陈洪街慕名到笠头村请李常水去现场指导。李常水有求必应,骑车跑了10多公里到陈洪街桔园。察看后,他对陈洪街说:“不结果的原因是没有剪枝,施肥不当,杀虫不及时。”并制定出一个改造方案,写在纸上,交给陈洪街。为了让陈洪街的桔树尽早挂果,李常水多次骑车去陈洪街家,指导打梢、治虫。一次,在去陈家的路上遇上大雨,李常水浑身被淋得透湿。到了陈家,没等衣服烘干,就往桔园走。第二年,陈家桔园就产桔2500公斤,第四年产桔2万多公斤,收入3万多元。陈老汉对常水感激不已,但常水来指导,饭不吃,东西不收。1994年,陈老汉听说常水盖了新房,跑了10多公里,送上一个500元的红包。常水无论如何不收,说:“老人家,我是做了一点我应该做的事情,不用谢。你老人家富起来了,我心里就比什么都高兴!”陈老汉逢人就说:“李常水那个人,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李常水感到,要把果木高产技术迅速地传播开,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通过“二传手”、“三传手”、“四传手”,才能形成燎原之势。他确定37名种植大户作为他的第一批“二传手”,自己掏钱办培训班,编技术资料,讲理论,手把手地教,再通过他们传给四周的农户。
1988年,天塘乡猴子冲村的谭峰高考落第,感到前途无望,无可奈何承包了组里的15亩桔园,由于不懂技术,桔树开花不结果,买了植物刺激素也不会用,急得直跺脚。谭峰和两个弟弟骑车跑了20多公里来到笠头村找李常水。李常水像对待亲人一样接待了他们。他多次上门讲如何剪枝、追肥、杀虫,还送园艺科技书给他们。第二年,谭峰的桔子丰收了。以后,他们经常来往,谭峰也成了技术能手。李常水鼓励谭峰说:“作为一个新时期的青年,应该帮助乡亲们致富。”从此,谭峰像李常水一样,到处无偿地、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成为宜章县“十佳青年”、省“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
15年来,李常水带出了240多名“二传手”,“二传手”又带出一批批“三传手”、“四传手”、“五传手”,把农业科技的火种撒播在村村寨寨,加快了农民的脱贫致富步伐。据统计,全县23.9万人已脱贫,脱贫速度居郴州市首位,其中靠种果脱贫的近30%。
现在,李常水年收入约4万元,但他带出的种果户,有的收入10多万元。每谈到这一点,李常水坦然地说:“我自己虽然还不算太富,但看到这么多乡亲富起来了,我就高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