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魏建昆取得农作物抗旱抗病研究重大成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魏建昆取得农作物抗旱抗病研究重大成果
本报石家庄5月26日电新华社记者杨树勋、本报记者李新彦报道: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名誉院长、著名农业专家魏建昆从事农业科研40年来,在农作物抗旱抗病研究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引起国内外科技界的重视。加拿大将他们的国家农业最高奖——“国际成就奖”授予魏建昆,使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
早在60年代初,魏建昆就在李竞雄院士的指导下,发现了T细胞质玉米的不抗病现象,并建议我国停止推广这种玉米。而有的国家对这种现象未能及时发现,结果造成1970年小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165亿公斤。为了探寻农作物抗病抗旱的理论,魏建昆与美国著名科学家斯达德曼合作,在世界上首次证实了玉米细胞质的质量与其抗病抗旱等抗逆性能有着对应关系。这一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细胞原生质理论,为农作物抗旱抗病研究找到一个方便之门。
魏建昆的农作物抗旱抗病研究,多次走在世界同类研究的前列。经过20多年的反复实验,首次查明了自然界有一种专门使C细胞质玉米致病的病菌,即小斑病菌C小种。这项成果在世界科技界引起强烈震动,普遍认为这为避免杂交玉米造成重大损失作出了贡献。美国植物病理学会特吸收魏建昆为会员。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研究,又首次找到使野败型水稻致病的病菌,即“野败”小种。这对我国杂交水稻的推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七五”开始,他主持农业部重点课题,对小麦、玉米抗旱进行研究,创造性地揭示了干旱对小麦、玉米造成伤害的机理,提出了作物抗旱的综合生理指标。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魏建昆在科研中坚持面向生产、面向农民,尽快使高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发现C小种后,他和合作者很快研究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应用方法,并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大面积推广。他主持的小麦、玉米抗旱研究和一套抗旱栽培技术,已在河北、河南、陕西、辽宁等省推广上千万亩。他主持的中加合作旱地农业项目,已有几项居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这些成果又变成了农民可直接应用的实用技术。如农作物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每亩可增产60多公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