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美国烟草业以守为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7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美国烟草业以守为攻
周德武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个陪审团5月5日裁定,以生产“云丝顿”和“骆驼”牌香烟而著称的雷诺兹烟草公司对一名肺癌患者的死亡不负责任。原告罗勒森声称,她姐姐科诺患肺癌而死是因为吸了雷诺兹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所致,法庭认为此项指控不能成立。陪审团的这一裁决使雷诺兹公司免于赔偿,也使美国烟草业的大亨们稍稍松了一口气。但烟草业主与反烟人士的拉锯战仍硝烟四起。
早在1964年,美国公共卫生局发表的报告就认为吸烟与肺癌有直接关系,从此美国烟草业发展处于不利境地。1966年,联邦政府规定烟草公司必须在香烟包装上标明吸烟有害。1971年,政府禁止广播、电视播放香烟广告。1973年,亚利桑那州首先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面对越来越多的法律限制,烟草公司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1966年,烟草公司组织强大的游说集团,迫使国会通过法案,以烟草公司在外包装上写上了“吸烟危害健康”的标识为由,使烟草工业免于任何责任诉讼。5年后,当联邦政府有意禁止电视播放香烟广告之时,烟草业又一次抢先一步,通过自愿停止播放此类广告,躲过了对此事的辩论。之后,他们把省下的广告费投入其他领域,使烟草销售额及利润稳步增长。
然而,1984年新泽西一位烟民的死亡,给烟草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冲击。死者家属对烟草公司提出控告,由此抖出了几千页的烟草公司内部材料,这些材料显示一些公司早就知道吸烟对健康极其有害。不久,尼古丁令人成瘾和被动吸烟有害等研究报告相继公之于众,使烟草业更加被动。为了对抗这种不利影响,莫里斯等公司极力鼓动一些科学家找到与研究报告相反的例子,但收效甚微。1993年,政府正式发表了被动吸烟对人体有害的报告。此后白宫也被禁止吸烟。1995年克林顿政府要求限制向青少年出售香烟,此法案于1997年正式生效。
美国国内的烟草市场越来越小,反烟运动越来越高涨,烟草公司卷入的诉讼案也越来越多。据雷诺兹公司最新年度报告称,1996年该公司共有234件来自吸烟者及其家庭的法律诉讼,比两年前增加了54件。而以生产“万宝路”香烟闻名的菲力普·莫里斯公司的法律诉讼案也从1994年的90余件增加到1996年的190多件。
面对越来越多的诉讼威胁,美国的大烟草公司开始考虑长期解决办法。他们计划在未来25年里,出资3000亿美元建立赔偿基金,以换取免受个人索赔的权利。分析家认为,烟草公司此举目的就是要抢在诉讼案审理之前解决问题,企图再次通过这种“以守为攻”策略使烟草公司获得几十年稳定发展的机会。公司总裁们纷纷表示,他们愿意与政府人士共同努力,就合理、有效的调解机制达成共识。烟草大亨们希望佛罗里达的判决能给反烟人士浇上一瓢凉水,使众多的诉讼案能以庭外和解的方式告终。但反烟积极分子的攻势丝毫未见减弱。
由于在国内市场举步维艰,美国烟草大亨们近年来把目光转向海外。例如,莫里斯公司1994年的海外销售额约290亿美元,到1996年就激增到370亿美元。该公司总裁兼董事长杰佛瑞·巴伯在公司年度会议上告诉股东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莫里斯国际公司将更加迅猛地参与竞争,在国际市场上争得更大的空间。”他的这番话让人想起前不久美国报纸刊登的一幅漫画:所有烟草大亨们正忙着搭乘一架直升机,机身上写着“出口”两个大字。此画一针见血地刻画出美国烟草大亨的心态。他们一方面正在就赔偿问题与本国国民作交易,另一方面却置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健康于不顾,这是否道德?看来,世界烟民的觉醒之日,方是美国烟草业彻底衰落之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