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忧虑与责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7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经济茶座

  忧虑与责任
孙寿山
在从事少年儿童工作的过程中,我感到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一些生活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对“高消费”、“洋消费”的追求。比如,有的孩子吃必是外国食品,用从书包到玩具都要外国名牌;和这种消费心理相对应,一些孩子的理想就是每天开着“奔驰”到外企去上班。这种消费心理以及由此引起的消费现象,引起了广大家长和老师的忧虑。
一般说来,爱慕虚荣、贪图享受被认为是许多独生子女的特点。这种追求“高消费”、“洋消费”的心理,既是这些特点的表现形式,又反过来强化这种特点,形成恶性循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人们在分析这类现象时,往往把问题归结为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而容易忽略家庭和社会应负的责任。英国诗人斯宾塞说过: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当然也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国内厂商未能充分开发提供儿童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大人们的影响分不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也出现了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以及消费上的攀比、炫耀现象。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吃得更好,穿得更好,用得更好,不能比别的孩子差,有些时候,这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却给孩子的消费心理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可以说,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造成孩子畸形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
因此,改变孩子追求“高消费”、“洋消费”的不良倾向,势必要从家庭和社会入手。企业要研究儿童特点,多提供儿童喜欢的商品和服务。要在全社会提倡健康的消费观念,净化社会环境,家长更要从家庭教育入手。
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一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承担起责任来;另一方面要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在这方面,一些家长的做法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示。有位家长让自己的孩子买来十份报纸,再让他卖出去。然后带着自己的孩子向报摊上的老大爷打听卖十份报纸才不过赚几毛钱,孩子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有的父母把家庭的收支情况列成表,让孩子明白他有多少钱可以自由支配,让他学会量入为出。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要好好珍惜,不能大手大脚、随便乱花。
改变孩子这种畸形消费心理,有关方面还要加强教育、引导。近几年,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孩子们中间开展了“手拉手”互助活动,城里孩子通过与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互助,了解到乡下孩子面临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学习状况及种种困难,在受到深深的震动的同时,也能学习到这些孩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帮助城市孩子走出消费误区,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尝试。
(作者为全国少工委副主任,团中央少年部部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