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童装何时“长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7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热点透析

  童装何时“长大”
本报记者彭嘉陵
随着服装工业的迅速发展,孩子们打扮得越来越可爱。但不少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给自己的孩子买服装不那么容易。
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价格太贵。不少家长说,买一块布料加上做工,成本大概就十几元,而店里标价动不动就上百元,商店也太赚了。记者在北京采访过几家大型百货商场的童装柜台,经理们却都嗟叹童装生意难做,不赚钱。是不是童装生产企业盈利太大?一些童装生产企业的厂长说,吃服装这碗饭的人中,童装饭尤其难吃。
那么,童装为什么贵呢?童装表面看来用料比成人装省,其实不然。适合童装的面料很少,厂家常常自己设计花色,买来坯布找厂家漂染,费用相当于原料价格的一半。做内衣的纯棉面料要经过特殊的柔软处理,进一步加大了成本。为使童装漂亮,常常是几种花色的布料搭配,并且要对条、对格、对花,材料浪费大。此外,童装的设计、做工均比成人装费时费事得多。由于童装尺码小,缝纫线路短,需频频掉头,而且纯棉面料裁剪后会卷边,缝纫难度大,效率低。女孩子的衣裙自不必说,都有花边、装饰物、电脑绣花等等,工序多,不少装饰物还是手工制作,成本更高;就连小男孩穿的衣裤,设计师为取悦孩子,也往往在衣裤上印上花或绣上各种动画图案,特别是在裤兜上、膝盖上做文章。做一个立体的绣花裤兜,成本并不比裤子本身低多少。
应该说,生产童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人装仅有大中小三个号,有的加上加大、加加大号,也不过五六个号。而童装的生产者和设计者面对的是从刚出生的婴儿到十五六岁的小大人,而且要兼顾春夏秋冬四季。
另外,国产面料对服装的滞后作用同样影响着童装。成人装的面料五花八门,但童装可选择的面料实在有限。为了在有限的面料空间尽量生产出多风格的童装来,设计师们不得不在款式上做文章,因而童装刻意设计的痕迹太浓。
其实,根据国际童装流行趋势来看,童装也日趋简洁,注重文化品味而渐渐摒弃繁琐的装饰。国内有关童装专家告诫说,目前中国的童装设计走得太远,往往只注重美观而忽视了其本身的保健功能。让孩子们穿得舒适得体,适应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利于生长发育才是第一位的。目前有一种观念十分有害——“包装孩子”,经过所谓包装的孩子,花里胡哨,珠光宝气,大人们看着挺可爱,其实孩子自己穿着不舒服。一些商家和消费者都承认,现在不少国外品牌的童装特别是休闲装之所以价格不菲还有市场,就是因为穿起来确实柔软舒服。
近些年来,国外童装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给我国本来就脆弱的童装业造成冲击。但值得欣喜的是,在短短几年间,我国童装企业努力进取,一些品牌已在小消费者心中留下较深印象。如上海的博士蛙,浙江的一休,福建的红孩儿、小田田,武汉的小星星,深圳的猫与鼠等。诞生还不到一周年的上海博士蛙,在上海已有50家店中店、8家专卖店,去年销售额达到6000多万元,被评为上海唯一的童装名牌,在北京也有了10家店中店。福建晋江红孩儿,经过10年苦心经营,从小到大,如今已达到年产百万件的规模,连续3年获得内贸部颁发的“金桥奖”。但是,我国的童装生产才刚刚起步,人们对童装的生产还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中国服装协会近年来陆续成立了女装、衬衫、西服、羽绒、辅料等专业委员会,甚至正筹建中老年服装专业委员会,但童装专业委员会还未见端倪。童装企业信息不灵、孤军作战的经营方式仍未改变,对款式、流行的把握还不太准。另外,大多数童装企业规模过小,在与外国名牌童装竞争中处于资金、技术、设备均不利的地位。人们期待着中国童装业尽快“长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