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丰收之后说增收——丰收启示录之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8
第2版(经济)
专栏:

  丰收之后说增收
——丰收启示录之五
本报记者夏珺董建勤
连续两年粮食丰收之后,农民的收入情况怎么样呢?记者为此作了专题采访。
增收创下新纪录
在全国产粮大县——黑龙江省肇东市黎明乡长富村,记者碰到村民刘玉春。不善言谈的庄稼汉子,一笔帐算得明明白白:卖了2.5万公斤玉米,收入1.5万元,比上年增收20%,据了解,这样的户数占到全村320个农户的一半。
1996年农业大丰收,不单是粮食产量的增加,而且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有两项历史性纪录:一是收入增幅是“八五”以来最大的一年;二是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表明,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26元,比上年增加348元,增幅达2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幅为9%!“这实在是超出意料!”全国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副总队长鲜祖德说:“1995—1996年是我国农村经济既增产又增收最好的年份,尤其是河南、湖南、甘肃等产粮区和中西部地区。”
1996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549元、1763元和1288元,与1995年相比,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收入增幅分别为25.7%、21.5%,超过东部19.8%的速度,尤其是西部地区已接近全国平均增速,超过东部地区。90年代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破天荒出现缩小趋势。
农民增收的首要因素是粮食丰收,348元中的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额为237元,其中粮食纯收入增加额人均77元,对全部纯收入增加的贡献超过1/5。
对此,负责全国最大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米袋子”的田凤山省长算了一笔细帐:1996年全省粮豆薯总产达304.6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2182元,比上年增加416.9元,其中258元来自粮食。他告诉记者:“市场调节粮价使收入增幅减小,但总量增加了,不存在亏本问题,60%以上的收入来自种植业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斤粮成本与售价相比有利可得。”
粮食丰收还带动了畜牧业和乡镇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1996年黑龙江省牧业产值实现216亿元,比1995年增20%,农民人均增收百余元。
黑龙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增产与增收的关联度。山西、四川、甘肃等6个中西部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显著增长,湖南省湘潭市继湖南株洲和广东潮州之后成为我国第三个实现吨粮的地级市,农民人均收入达2214元,比上年增503元。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除西藏外的29个省市区20292个农户进行常年固定跟踪观察,取得大量数据。观察点曹力群主任介绍说,粮食生产仍是当今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户总收入的份额稳定在75%左右,也是农户增收的主渠道,其中拥有较大土地规模的纯粮户粮食经营效益总体形势最好,单位面积净收益10年来均保持正值。1996年是农户粮食生产最好的一年,户均产粮2659公斤,比上年增加28%,在户均出售粮食比1995年减少30公斤的情况下获得现金2634元,比1995年增幅高达96%,其中国家定购粮户均收入513元,比1995年增长26%。
为有源头活水来
“温饱看粮袋,小康看钱袋。”稳粮与增收虽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但毕竟息息相关。
增收首先源于原粮销售。中西部地区是粮食的主产区,虽然高产作物市场粮价跌幅较大,但各省都出台了保护价。增收还从粮食加工转化中来。一些粮食主产省80%以上的县办工业、乡镇企业是搞农副产品加工的,发展了畜牧、水产等相关产业。粮多变成肉多、奶多、蛋多。东北各地、市涌现出一大批畜禽专业户、专业村,其中黑龙江一省年转化粮食达60亿公斤左右,约占总产量的1/4,增值1倍多;哈尔滨市有1/3以上的粮食通过加工转化和过腹增值,产值逾50亿元。湖北省宜昌县鸦鹊岭供销社帮助农民就地转化粮食达1500吨,农民可增收195万元。
记者在采访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黑龙江华润金玉有限责任公司的路上,看到三三两两前来交售玉米的农民;在被称作“黄金路”的沿途,铺满了晾晒的玉米;进入厂区,贮存2500吨/个的24个玉米钢板仓群显出规模和档次。这家农业部、国家经贸委确定的10家贸工农一体化试点之一的企业,目前年产20万吨酒精,一跃成为欧亚非三洲最大的酒精企业,年可消化近5亿公斤玉米;他们提出,要把玉米“吃尽榨干”,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生产高蛋白饲料、色拉油等系列产品。总经理吴学军说,截至3月末,该企业已消化玉米14.4万吨。
增收还源于农产品产量增加的收入减少了价格损失。资料分析表明,由于粮食、畜禽及其他经济作物产品价格提高和产量增加,1996年农民人均可增收200余元;而因农村生活消费及农资价格上涨,农民人均多支出170余元,收支相抵,人均仍获益30余元;而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也对收入的有效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
采访中,也有一些农民坦言,由于急需用钱,一度低价向市场卖粮,没等到国家的保护价兑现;另外,各地畜牧业和加工业发展参差不齐,也造成少部分农民一定程度的减收或增收不多。
稳定增收任务艰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产条件又有所改善,并呈现出农民种粮积极性、投入、播种面积“三个不减”的局面。这是国家真心实意保护农民利益,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保护后出现的新气象。
我国农业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一是增加农民收入。去年虽是增产与增收结合较好的年份之一,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其中相当程度上是中央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翘尾巴”因素作用。今后要保持持续增收,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对当前农民的富裕程度也不可估计过高。
从10余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来看,农业所占比例均在40%—50%,可见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1995—1996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粮食增长高峰,回顾前两次丰收后出现农业生产徘徊和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甚至下降的情形,有必要及早注意。
首先,农民依靠粮食获得更多收入的可能性在减弱,国家两次提价已使粮食综合平均定购价提高了近一倍,今后提价的空间相当局促,潜力不大。
其次,从收入构成看,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约68%为现金,32%为实物,广大中西部地区实物因素更高达45%;收入增幅虽高,但基数低,陕、甘等农业大省才首次突破千元大关;而纯收入中的农业份额在中西部地区举足轻重,中部地区占69.9%,西部地区占69.3%,如何保证中西部地区增产增收依然任重道远。
我国农村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要求人均纯收入年增6.84%。这并非易事。耕地增量有限、人地矛盾日趋尖锐等诸多制约因素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就粮食主产区及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而言,拓宽农民收入增长渠道的现实途径仍在一个“粮”字。稳粮增收奔小康,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