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阅读
  • 0回复

名家荟萃话达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8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香港回归之庆征文

  名家荟萃话达德
曹直
香港达德学院创办于1946年秋。她的建立受到了中国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切关注。董必武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于1945年夏赴美国旧金山参加签署《联合国宪章》会议期间,亲自延请著名教育家陈其瑗回香港办学并赠诗一首。在中共广东区委的直接领导下,达德学院由民主党派著名人士出面筹建。何香凝女士亲予支持,李济深先生出任董事长,借用蔡廷锴将军位于青山的陇江别墅为校舍,由陈其瑗出任院长。达德学院从开学伊始,就以强大的师资阵容,引起了轰动效应。同一学科内名师云集,几近空前,邓初民、沈志远、黄药眠、狄超白、许涤新、翦伯赞、侯外庐、胡绳、周钢鸣、钟敬文等七十位专家学者曾在达德任教;一批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及学术泰斗何香凝、李济深、蔡廷锴、谭平山、章伯钧、章乃器、郭沫若、茅盾、乔冠华、冯乃超、曹禺、夏衍、华岗、邵荃麟、周而复等也以讲座形式在院内讲学,盛况空前,令人瞩目。连港英当局教育部门亦不得不在呈文中称“该校师资极佳”,“明显比本港其他教育学院为高”。
学院公开宣布教育方针是爱国、民主、自由、科学,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和文艺理论为主。管理方式为民主办学,由学校行政、教授、学生共组校务委员会商议办学大事,按大学本科要求安排基础课程,又强调突出政治思想教育、理论联系实际。达德学生一部分是华侨,一部分是本港的,总体素质较好,不少人经历过二战时期反法西斯的军事政治斗争及国内爱国民主运动的锻炼,政治上追求进步。达德学院内有中共党员百余人,民主党派成员数十人,1947年还曾是华南的建团试点,共发展青年团员二百余人。达德师生公开支持国内的爱国民主运动,约二百余名学生曾先后返回内地参加党领导的敌后农村武装斗争,共有十八名师生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因此,达德学院不仅是一所高等学府,同时又是一所新型的革命大学,它的出现,自然不会令港英当局满意。他们先是通过警察部门检查师生信件,搜捕学生。进而于1949年2月22日以“取消注册”的方式,封闭了学院。
达德学院被封闭后,据当时香港总督在回忆录中透露,原以为中方将“反应激烈”,但结果大出他的意料,仅是“左翼《文汇报》对此事之评论,遗憾多于震怒。”这也令他大惑不解。港英当局没有估计到:在周恩来机智安排下,其时重要民主人士及文化人均已秘密离港北上,达德师生亦纷纷北上解放区及进入华南游击区,达德学院的历史任务已基本完成。港英当局制造这一丑闻,徒然给自己增添了不光彩的一笔。
数十年后,达德热悄悄在香港地区和国内兴起。1984年,达德学院校友会在广州成立,随后,香港中文大学卢玮銮女士发表专著《达德学院的历史及其影响》,呼吁对达德精神进行深入研究。1996年年终,数百名达德师生从祖国四面八方及海外、香港地区云集北京、广州两地,隆重集会纪念校庆五十周年,迎接1997香港回归年的到来。老师们均已是耄耋之年,校董张殊明老先生已是一百零三岁高龄,学生们也大都年逾古稀,已经相见不相识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亦有专家莅临盛会,共同回顾达德历史。半个世纪前留下的这一谜底终于经过在伦敦查阅官方档案而揭破:港英当局当年批准达德立案建校,全在于考虑到国民党的失败大局已定,眼见意图在国共两党之间实行一条所谓“中间路线”及“划江而治”之类的论调则尚有一定市场,达德学院是中国高层知识界精英荟萃之地,英方亟待借此与之建立联系甚或友好关系,从而培植亲英的中间势力,不料达德办学两年半的实践,使英方美梦成空,因此才在北平解放之际,迅即予以封闭。英方对待达德学院的暧昧态度源出于此,其立场和观点,亦已透过事件本身,昭然若揭。
达德人等待了四十八个春秋,有幸在晚年欣逢国耻洗雪之日。欣慰之余,不禁感慨万千!安息吧!为迎接新中国诞生而献身的达德十八英烈,青山湾海滨的陇江别墅,逶迤的青山将不再依旧,她将更加葱翠宁静,因为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四十八年前的阴霾毕竟已成为历史。(作者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