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挺起铮铮铁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2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挺起铮铮铁骨
杨子才
年老蜗居,极少逛街。一次偶进一大商场,得见衣、裤、帽、袜等日常商品,并非专为出口而生产,商标却全是洋文,一个中国字也没有。再走数家小店,又见“国产洋货”频频出现,什么香片茶产于英伦三岛,牛肉面来自美国加州。临街一些店铺,明明开在中国,却是歌舞厅名标“巴黎”,游乐场唤做“罗马”……
“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此种与学习外国之长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何以产生?窃以为,除了一些人是在弄商业噱头,以为这样一来便会“日进斗金”之外,它似乎又与盲目崇洋的心态有关。
年龄较大的人都知道,解放前住在外国租界里的一些西崽,崇洋心态就很严重。在他们眼里,自己处处不如人:黄皮肤不如白皮肤,黑眼睛不如蓝眼睛,低鼻梁不如高鼻梁,中国的海不如外国的蓝,中国的月亮不如外国的圆,外国人的痈疽也艳似桃李、美若红杏。
认为生我养我的国度“处处不如人”者,患的是软骨病。此类患者现代有,古代也有。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就记载了一个叫李邺的典型。宋钦宗靖康年间,官居给事(供皇帝差遣之官)的李邺出使金国,回来便说,金国“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上山”、“入水”两句,是说金人山地与水上作战都厉害)人们鄙夷他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言行,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六如给事”。虽说宋金之争只是华夏土地上的“兄弟阋墙”,但“六如给事”一语,八百多年来确一直是软骨头的代名词,李邺世世被人讪笑。
历史往往有某种巧合。到了清代后期,又冒出来一个比“六如给事”李邺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六不钦差”叶名琛。一八五六年英帝国主义入侵广州,时任钦差大臣、两广总督的叶名琛,由于像李邺那样畏敌如虎,便采取“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的方针。这“六不”,除了等着当俘虏别无他途。果然,才千余人的英军不必血战攻城,轻而易举就占领了广州,叶名琛乖乖地当了俘虏。是叶名琛不会打仗吗?非也!他在两广镇压起义农民,心狠手辣,被屠杀者以十万计,并为此屡获清王朝嘉奖。可是他一同洋人对垒便六神无主,怯懦无比,完全是“处处不如人”的心态所使然。民族自卑感会导致败国亡身,这就是“六不钦差”叶名琛留给后人的教训。
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如今,世界公认“睡狮已经醒来”,中国已开始强大。李邺、叶名琛那种“处处不如人”的民族自卑心态,已到应该彻底扫除的时候。一切爱国的中国人,不论读书种田、务工务商,都应该不忘国格人格,处处自强自信,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自鸦片战争以来,为抗御强敌入侵、洗刷民族耻辱而牺牲的千千万万先烈,都是“中国的脊梁”。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这样的民族脊梁更是灿若群星。方志敏、杨靖宇、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就是为民族的翻身解放而“舍身求法”的人;焦裕禄、王铁人、蒋筑英、孔繁森……就是为祖国富强而“拼命硬干的人”;孟泰、时传祥、雷锋、李国安……就是为神州大地繁花似锦而“埋头苦干的人”。这些中华民族的骄子,令不抱偏见的外国人也肃然起敬。
鉴湖女侠秋瑾有诗云: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走在我们前面的众多民族脊梁牺牲奋斗,正是基于这样的品格与心胸。他们的精神光昭日月。一切尚有或轻或重的民族自卑心理的人,都应该从他们的精神中受到鼓舞,挺起铮铮铁骨,扫除崇洋心态,做一个堂堂正正、自尊自信的中国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