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9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法
何竹康
邓小平经济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法。认真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对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经济理论贯穿着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
邓小平经济理论系统地揭示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诸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比如: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并“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等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与世界经济发展谁也离不开谁的重要关系;关于“手头东西多了”才能“立于主动地位”和“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等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建设与社会政治稳定之间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关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等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同存共长的依赖关系;关于农业与工业、经济与科技、沿海与内地等之间关系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国民经济结构中丰富的内在联系。这些论述清晰地勾画出了我国发展经济的外部和内部的基本联系,为我们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系统而不是孤立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奠定了坚实的认识基础。
邓小平经济理论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问题的本质。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在中国经济与国际大环境的“联系”中,本质问题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联系”中,本质问题是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使改革不可逆转;在经济建设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联系”中,本质问题是只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社会主义才能立得住,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信仰社会主义的人也才会越来越多起来;在国民经济内部各方面之间的“联系”中,本质问题是怎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只要我们遵循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思路,正确把握经济生活中的普遍联系,特别是其中的基本联系,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并在实践中自觉地加以坚持和贯彻执行。
邓小平经济理论体现着对立统一的原理,为我们正确认识现代化建设规律提供了科学方法
邓小平经济理论通过对一组组矛盾的辩证分析,揭示出一系列对应范畴相互联结、相互规定、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计划与市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基本制度范畴对立起来。但在邓小平经济理论中,两者关系却得到了科学解决。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是说,计划与市场作为经济手段,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服务于生产力发展。
速度与效益。邓小平同志一直关注着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问题。他既强调“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不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在增长速度的计划安排上要适当留有余地;同时,他又指出,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由此可见,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与尽可能“快一点”相互包含、相互规定,统一在一起的;速度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由效益、稳定来参与规定。没有效益,速度是空的;没有稳定、协调,速度无法持久;没有速度,效益就体现不出来,稳定、协调也靠不住。稳妥是尽可能快一点的稳妥,效益是有速度的效益,速度是有效益的速度,以实现速度与效益的辩证统一。把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就是违背经济规律,就要吃苦头、摔跟头。
先富与共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在这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是手段、途径与目的的关系。两者互相规定、互相转化,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党的一项“大政策”。先富是共富的条件,是对共富过程的一个内在规定;共富是先富的目的,是对先富过程的一个内在规定。把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辩证地统一起来,就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回到平均主义,或者陷入两极分化,或者两者并存。因此,坚持先富与共富的统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规律。
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既强调依靠自己,又强调对外开放,并使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邓小平经济理论中的又一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同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实行对外开放,大量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他强调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发展不起来的。在邓小平经济理论中,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两个相互联系和统一的范畴。正是这种相互联系和统一,使两者都获得了新的时代内容。自力更生不是闭关锁国的那种自力更生,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外开放是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而不是过去那种丧失国家主权的门户开放,立足于为我所用,引进工作讲求质量和效益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把两者作为同一性的要求来坚持,才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邓小平经济理论中,还有诸如放开搞活与加强管理、改革中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中的竞争与协作等对应范畴,都闪烁着对立统一思想的光辉,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只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就能够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邓小平经济理论充满着辩证否定的智慧和艺术,为我们顺利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提供了根本指针
首先,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无论在马克思的本本上,还是列宁的本本上,都找不到现成答案。我们只能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就是要让国情、省情、市情、县情来“说话”。任何经济发展进程都有其内在逻辑。抓住“实际”,尊重其内在逻辑,问题的解决才能比较合理。强调从实际出发,看似简单,却是实行辩证否定即扬弃的极高明办法和艺术。
其次,以人民利益为标准。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同志强调,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坚持“三个有利于”,就要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群众都说好,有积极性,说明我们政策对头,办法得当;反之,就说明我们的工作存在偏差,需要改进。
再次,不争论,看实践。摒弃实行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变革以往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很多人的思想观念难免一下子转变不过来。改革之初,不仅兴办经济特区,甚至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有许多人不赞成。对此,小平同志强调允许看,不搞强制,不搞运动。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的重要贡献,也是对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原理的一大创新。事实证明,不争论,靠实践来统一思想,不仅使我国的改革避免了社会变革通常都会发生的剧烈震荡,得以稳妥、有序地进行,而且也为经济建设争得了宝贵时间。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我们同样必须贯彻“不争论”的原则,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总之,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一个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宝库。深入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和江泽民同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等重要文献,就一定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把各项经济工作做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