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义乌模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9
第10版(经济生活·财贸)
专栏:

  义乌模式
卢国良
在全国2000多个县级医药公司中,走在改革前列的是浙江省义乌市医药公司。他们创立的义乌模式正在被国家医药管理局推广到全国近2万个医药批发企业中。
商卫相融
义乌模式的核心内容可以用8个字概括,就是“商卫相融、做大搞活”。义乌市医药公司经理王建国向笔者介绍义乌医药公司崛起历程时说:“商卫相融是指医药公司与医院融为一体。”
80年代末,义乌市医药公司逐渐失去了当地的市场。义乌市各大医院向市医药公司进货额仅占医院药品购进总额的20%左右。医药公司的利税直线下降,快到吃不饱肚子的地步。
而医院方面,药品自购自营一开始形势不错,但随后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购货渠道不畅,好药难求;药品质量监督不力,不合格、假冒伪劣药品有机可乘;采购人员吃回扣、接受让利中饱私囊难管理,以致个别人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1989年义乌市人民医院就有两名采购员因吃回扣被判刑。
针对这一情况,义乌市医药公司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主动与当地医院磋商,而医院也有意与医药公司联手,以解决困扰自身的问题,双方一拍即合。
1990年6月义乌市医药公司与市人民医院首先达成了购销协议。协议规定:医院所需的中药、西药、中成药全部从公司进货;公司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按照医院的《基本用药目录》保证供应,并在医院用货单送达经营部后24小时内,把药品送到医院药库,而且规定药品供应满足率必须在95%以上;双方商定销售的让利标准,并随市场行情的变化、政策影响,经双方协商及时调整,并把让利以折让形式在同一张发票上注明,通过财务划归医院。
看到市医药公司与市人民医院融洽的合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喜人形势,市内各大医院纷纷向医药公司靠拢。自义乌市医药公司与市人民医院签订了定点购销协议后,市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江滨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也相继与公司签订了药品定点购销协议。目前,市人民医院向公司进货率保持在95%以上,市二院、市中医院达100%。去年市三大医院向医药公司进货额达4000万元,占公司总销售额的近1/3。
做大搞活
王建国经理说:“做大搞活,即把蛋糕做大,把机制搞活。”
把蛋糕做大的着眼点是巩固城区市场,拓展农村市场,扩大销售渠道。义乌市及周边市、县农村人口达100多万,农村市场前景广阔。市医药公司第一步是在农村建批发网点。近几年,先后投资400万元,在几个大集镇建立了7个分公司,其中4个分公司建起了1200平方米的医药综合大楼。对一时鞭长莫及的乡、镇则由供销社代办点来代办药品批零业务。1996年,7个分公司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
把机制搞活,重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以便灵活应对市场。
公司1994年底投资50万元引进电脑管理,开发了业务开票、财务管理、仓储管理、经营分析等多功能的电脑网络系统。与此同时,在人民医院设置了两个电脑工作站,与公司联网。这样一方面大大提高公司的现代化基础管理水平,同时在医院和公司之间架起了现代化的、快捷的联系桥梁,保证及时、高质量的服务。
农村网点的经营管理上,新进公司人员全部到农村网点工作锻炼5年以上,在工资、住房福利待遇上给予倾斜,经营上统一管理,不搞承包;货源以成本价移库,保证各网点的货源供应,资金统一使用,并实行销售额、毛利率与工资、奖金、费用挂钩。
商卫相融,做大搞活,为义乌市医药公司带来了经济效益。1996年,义乌市医药公司销售额1.457亿元,创利税1083万元。今年1—4月,公司销售额和利税又比去年同期上了一个新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