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中斯情谊历久弥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2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斯情谊历久弥坚
王嵎生
阔别斯里兰卡已经22年了,去年我终于圆了重返故地的梦。由于个人的一些特殊经历和感情因素,我一直渴望着重返曾经生活和工作过多年的科伦坡。去年9月初,我有幸应库马拉通加总统的邀请,作为她的私人朋友赴斯里兰卡进行度假访问。访问是短暂的,但留给我的回忆却很多很多。
斯里兰卡绮丽的风光和迷人的景色使人陶醉,流连忘返,自不待说。现任总统及其一家对我的友好情谊和“上宾之礼”更使我深受感动。与其说这与我个人的工作和经历有关,毋宁说是源于中斯两国悠久的友好历史和亲密的国家关系。
有口皆碑的友谊
1957年,当我第一次踏上锡兰(1972年改称斯里兰卡)国土时,经常遇到锡兰人伸起大拇指,对中国人连声称赞:“中国大米!”我们也同样伸出大拇指,回答说:“锡兰橡胶!”
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1952年(当时两国还未建交),锡兰政府冒着很大风险,冲破美国对我国的封锁禁运,毅然同我国签订了大米橡胶易货贸易协定,大大缓解了我国的燃眉之急,我国也以优惠价格及时向锡兰提供了他们急需的大米。“患难见真知”,此后,长年累月,大米和橡胶一直把两国人民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两国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发展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人称颂,有口皆碑。
寄托哀思的鲜花
1974年12月16日,是我一生中最悲痛的日子。我的妻子陈依弥在一次休假后带病返回使馆工作,不幸在科伦坡逝世。噩耗传出,斯里兰卡总统急电向我慰问。斯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当日也来唁电表示“深感悲痛和难过”,并称赞陈依弥的纯朴以及生前对她本人的友谊。斯贸易部长、陆军司令和海军参谋长等各界政要一百多人也前来吊唁。使我最难忘的是,在向遗体告别时,一向活泼的钱德里卡小姐(现在的总统库马拉通加)迈着沉重的步子,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向我走来。她当时是我的业余法语老师,陈依弥是她的业余中文老师,我们互教互学,来往甚密。她紧握着我的手,说她是代表她母亲班达拉奈克夫人来的。我从她的面部表情不难看出,她为我失去亲人而分担着我那极度的悲伤和痛苦。
当时我妻子是使馆二等秘书。斯政府对一个外国的普通外交官如此破格吊唁是从未有过的,充分反映了两国关系情谊深厚,也是陈依弥个人努力工作的结果。
难忘的第二故乡
1957年,中锡建交不久,我们夫妇俩是第一批踏上锡兰国土的中国外交官。我们参加筹划了全部建馆工作,结交了很多锡兰朋友,同班夫人的子女和亲属关系尤为亲密。我们的一子一女均出生在科伦坡,大儿子今年40岁,与中斯建交同龄,女儿的名字也是为了纪念中斯友谊而取的。本着“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精神,我妻子的骨灰也由中国大使馆立碑安葬在科伦坡国际公墓。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情系科伦坡,把斯里兰卡看成是我外交工作的处女地和我的第二故乡。
库马拉通加总统深知我的心情,我度假访问的日程安排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我的已故夫人扫墓,实现了我二十多年的宿愿。墓地负责人还破例允许我在墓碑四周栽上了常青小花树。库马拉通加总统当天便亲切地会见了我,并于次日为我举行家宴。她八十高龄的母亲、斯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尽管行动有些不便,也特地赶到总统府出席。库马拉通加总统十分关心她自己国家的和平、安定和发展,强调扩大和加强对外经贸关系,盼望斯中在经济合作方面“更上一层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班夫人年事虽高,但记忆十分清晰。在亲切交谈中,她几次提到周总理生前很关心斯里兰卡的安定以及她的健康;回忆已故宋庆龄副主席访斯的情景以及我妻子的模样和神态,使我深受感动。访问期间,我还有幸会见了斯外长,并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家做客,看望了总统的舅舅以及不少新闻界和经济界的老朋友,共叙往日情谊,展望两国友好关系美好前景。
9月9日,我满载友谊告别了我的第二故乡斯里兰卡。一路上,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为失去亲人而伤心落泪。但同时也感到欣慰,因为我和妻子陈依弥以及我们的孩子都是两国一个历史时期友好关系的见证人,而且为这种友好关系做出了一点微薄的贡献。
值此中斯两国建交40周年之际,我愿借此机会向库马拉通加总统及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以及所有致力于中斯友好的斯里兰卡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并衷心祝愿中斯两国的友好情谊历久弥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