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地拉那在变化中——阿尔巴尼亚纪行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2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地拉那在变化中
——阿尔巴尼亚纪行之一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
时令刚过冬至,可阿尔巴尼亚已是万物向荣,春意充盈。瓦蓝的晴空下,原野一片新绿,山岭阳坡上的相思树已缀满嫩黄的绒花。漫步在地拉那街头,隐约感受到一种活力或躁动,这更多地还是来自喧闹的现实生活。
15层的国际饭店建于70年代,至今仍是地拉那最高建筑物。前不久,意大利一家公司投资对其进行了彻底改造,无论服务还是收费标准,国际饭店均已同西方接轨。而记者下榻的达依特饭店仍是一副破旧的面孔,且不说房间的门窗吱呀作响,餐厅服务员偷偷用桌布擦盘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市中心广场上竖立着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青铜塑像,这位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抗击土耳其侵略者的勇士横刀立马,威武凛然。不过昔日肃穆庄严的气氛已不见踪影,广场上新添了许多游乐设施:“航天飞机”上下飞舞,“碰碰车”左冲右突……不知这位500年前的英雄是否感到烦躁。
市区街道宽阔,车水马龙。据当地朋友介绍,40万人口的地拉那目前已拥有4万辆汽车,绝对数量虽不算多,但有两点引人注目:其一,挂着白色牌子的私车占多数;其二,清一色是奔驰、宝马等名牌车,它们大都是出国打工者带回的二手车。红绿灯、斑马线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一些司机见到熟人便停在马路中间聊天,所以交通秩序有些混乱,汽车喇叭声、警察哨子声不绝于耳。
一位在地拉那工作了10多年的外交官对记者说,若横向比较,阿尔巴尼亚还是欧洲最不发达的国家,但近年来发展迅速。90年代初,阿一度陷入社会大动荡,经济受到了沉重打击,几近崩溃边缘。300多万人口的国家主要靠国际社会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维持生计。随着政局趋向平稳,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94年以来,阿经济连续3年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危机前的85%。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职工平均月工资已由1993年的30美元提高到70美元。
阿尔巴尼亚政府在稳定宏观经济环境、恢复生产的同时,还制定并实施了经济转轨计划。去年私有部门创造的产值已占社会生产总值的75%。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阿尔巴尼亚的经营活动变得极为活跃。不过,由于工厂破坏严重,加之生产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人们将大部分注意力聚集到了流通服务领域。地拉那市中心居民楼的底层大都辟为商场,店铺装修精美,但货架上的商品几乎都是进口货,失业工人和收入微薄的退休者也纷纷在街头摆起地摊。一位在地拉那常驻的西方经济学家评论说,所有阿尔巴尼亚人都在忙着发财,但很少有人热心生产。
据介绍,如同地拉那街头气氛一样,整个阿尔巴尼亚的经济生活也极为喧闹。一方面,它正以“欧洲最快的速度”(阿总统贝里沙在新年贺词中所说)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记者在阿尔巴尼亚采访时,正赶上当地许多高利集资公司纷纷倒闭,被骗去了钱财的老百姓走上街头,咒骂公司老板心黑手毒,并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整顿经济秩序。看得出,阿尔巴尼亚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道路上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本报贝尔格莱德电)(附图片)
地拉那市中心一景。15层的国际饭店建于70年代,至今仍为地拉那最高的建筑物。
本报记者吕岩松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