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重睹旧作忆香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9
第11版(美术)
专栏:

  重睹旧作忆香江
王琦
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大批进步文化人由重庆、桂林一带往香港转移,我当时也打算去香港开辟新的工作基地,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1946年国共和谈破裂后,大批进步文化人由上海、南京一带又二次往香港转移,使我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我于1948年初由南京去香港,在那里逗留了两年光景,和黄新波、特伟、张光宇、黄永玉、廖冰兄、阳太阳、米谷、方成等四十余位美术界的同志共同组织“人间画会”,在中共华南局文委的领导下,开展革命美术活动。我们参加了多次文化界集会,发表对时局问题的宣言,联合签名抗议反动派对进步势力的压制迫害,又举办了几次大规模的画展。在全国解放前夕,还集体绘制了高9丈横3丈的巨幅毛主席画像,高悬于解放后广州一家酒店楼头,当时在全国都产生了轰动效应。
我们一面参加文艺活动,一面从事创作,随时结伴出去写生,收集绘画素材。我们平时常常在茶馆或咖啡馆聚会,也常常跑到香港的平民区去观察,描绘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码头边的渔民,货船上的苦力,街头的小贩,造船厂的工人,垃圾船上的清洁工,以及穷苦人家的失学儿童们……那些挣扎在生活线上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成年累月以自己的血汗和辛勤劳动来撑支着这个都市的“天堂”,来创造香港的繁荣。我运用画笔以速写的方式把我的所见所感一一收入画幅,日积月累,两年中也画了一满箧,经过筛选,留下了数十幅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成品。其中大部分都发表在当时香港的报纸上,也参加过“人间画会”举办的画展,一部分为外国人收藏。全国解放后,我回到上海,以后又来到北京,这批香港写生画经历了多次运动,仍然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诚属不易。现在重睹旧作,觉得此情此景,历历如在昨日。几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先后三次去香港,我曾跑到50年前的旧地去重访故址。过去“人间画会”同仁曾去郊游过的风景区沙田,而今已变成高楼林立的住宅区,青山道旁半山上的木屋已不见踪影,而代之以穿梭往来的立体交叉的行车道。许多旧街僻巷的商店和人群,显得比以往更加密集和拥挤。过去文化人经常在那里集会的半岛酒店和六国饭店,仍然作为文物建筑保留下来,各自矗立在九龙和香港的海岸边。来往在海上的轮渡和停泊在码头边的渔船,仍然鳞次栉比地紧挨在一起。在它们的背后却是摩天的现代化楼群。我重游旧地,不仅从这里看到香港同胞用他们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新的建设业绩,作为一个画家,我也从这里发现了新的审美视角,看到那些充满了现代感的色彩、旋律与节奏。如有机会,我想再用我的拙笔画出一些今日香港的面貌,特别是回归祖国后的新气象,和50年前画的旧香港作一鲜明的对比,当是很有意思的事。(附图片)
贫民区的孩子们王琦作于一九四九年
繁华的街区王琦作于一九九六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